您好,欢迎来鲁班袋建筑工程资料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施组方案 > 公路桥梁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资料大小:1.5M
  • 资料类型:.WORD+CAD
  • 资料等级:
  • 发布时间:2021-11-02
资料介绍

xx线xx至XX段改建工程第二合同段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1.1主要技术标准
(1)设计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Ⅰ级 标准
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
(2)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
    限界净宽:    0.75+0.5+3.5×3+2.0+1.0=14.75m
    限界净高:    5.0m
    内轮廓净高:    7.648m(设计标高至拱顶)
    内轮廓净宽:    15.6m
(3)汽车荷载等级:城一A级
1.2、工程概况
xxxx隧道位于xx市xx与xx之间,设计为双洞八车道(单向三个机动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上下行分离式隧道(出口为小净距隧道)。隧道左线起讫点桩号ZK7+351~ZK8+368,长1017米,右线起讫点桩号为YK7+353~YK8+366,长1013m,隧道最大埋深约60m。隧道左右线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隧道左线平面线位为直线+R=1500的右偏圆曲线上(出口段),右线平面线位为R=2000的左偏圆曲线上(进口段)+直线+R=1400的右偏圆曲线上(出口段),纵断面均采用-0.30%和-1.5%的单向下坡。隧道路面设置-2.0%的横坡。
1.3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1.3.1场地地形地貌、地层
拟建隧道位于xx市xx工业区东xx,    区内属丘陵地貌单元类型,地形起伏很大,沟壑发育,海拔介于57.6米~106.5米,最大高差48.9米。场区地势东西两侧低,中间高。场区地表为0.3~8.8米厚的第四季残坡积物,地表植被茂密,覆盖率90%以上,通视条件及交通条件极差,山脊有数条山间小路,宽度1~3米左右。
依据钻探资料,本区地层结构主要为第四纪粘性土及变粒岩、片岩等变质岩。其中第四系粘性土层覆盖厚度不均,沟谷内厚度较大;基岩部分地段裸露,风化严重。
1.3.2地质构造
根据钻探情况,施工钻孔位置处共见2处构造蚀变带,一处位于szk2处,埋深9.0m,厚度0.8m,充填物主要为红褐色粘性土及片岩风化物。另一处位于szk7处,埋深21.0m,厚度约1.0m,充填物主要为杂色粘性土及风化物,夹有碎石块。
    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韧性挤压变形构造和节理裂隙。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共发现断裂构造4条(物探推测12条,钻探揭示2条),规模较小,地表延伸较短,宽2—3米左右;节理裂隙较发育。
    ①断层F1(地质测绘实质材料图,下同):位于左隧道K7+715附近冲沟内,产状115∠63,长约50米,宽2米左右。主构造面岩石较破碎,见褐铁矿化。
    ②断层F2:位于左隧道K7+843附近冲沟内,产状1100∠630,长约70米,宽2米左右。
挤压破劈理发育。
    ③断层F3:位于左隧道K7+918附近冲沟内,产状850∠580,长约60米,宽2米左右。
主构造面岩石较破碎,见褐铁矿化。
    ④断层F4:位于左隧道K8+000附近冲沟内,产状。730∠610,长约70米,宽2米左右。挤压破劈理发育。
1.3.3场地岩土体特征
    根据钻孔揭露,分析场地岩土体成因,将各岩土体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3.1第四系粘性土层
    ①耕植土(Q4pd)
    主要分布在场区表层,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粉土,含碎石
角砾、片岩风化物及植物根系。
    ②洪坡积土(Q4pl+dl)
    主要分布在两侧洞口附近的山坡及冲沟附近。以粉质粘土为主,黄褐色,可塑~硬塑,
含有少量碎石角砾及片岩风化物,具铁锰质浸染,厚度一般1.8~4.9米,为第四系全新统风
化洪坡积形成。
    ⑧残坡积土(Q4el+dl)
    主要分布在两侧洞口附近的山坡及冲沟附近。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为主,黄褐色,硬塑,
含有大量碎石角砾及片岩风化物,厚度一般1.7~3.3米,为第四系全新统风化残坡积形成。
  1.3.4片岩、变粒岩
    区内所见片岩、变粒岩,分布于隧道中轴线及两侧,岩层产状一般为北西~南东走向,倾角35~70。。地表所见一般为强风化状态,各钻空L不同深度均见其存在。
    ①片岩(Pt1fg)
    黄褐色~灰绿色~浅灰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厚度较大,地表多为强风化~弱风
化,随埋深增大,风化程度也逐渐减弱。
    ②变粒岩(Pt1fg)
    风化面为黄褐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
该岩层仅分布在szk6周围地段,风化裂隙发育,沿裂隙面伴有次生矿物。
    上述片岩和变粒岩属粉子山群岗嵛组地层,是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1.3.5水文地质条件
1.3.5.1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运动特征,场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三大类型。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在冲沟发育地带,其厚度较薄,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沉积粉质粘土央有少量砂、砾及碎石,水量较少,流向主要受地形控制,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迳流为主要排泄途径。
    (2)基岩风化裂隙水
    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强~弱风化片岩及变粒岩中,水量较少,地下水流向主要受地形控制,地下迳流及下游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途径,大气降水及越流为主要补给途径。
    (3)构造裂隙水含水层
    根据本次钻探过程中取得的岩芯资料,szk2、szk7处均见有小的构造破碎带存在,破碎变带周围岩体水蚀现象严重(szk3孔l 7.0m处岩体水蚀严重),岩体破碎。
该处为场区主要富水地段,水量相对较大,迳流速度快。在钻进过程中仅szk7孔l6.Om处漏浆严重。
1.3.5.2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的规定,为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对区内地表水体(s zk5孔南约300m水塘)进行水质分析后,可判定隧道区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1.4水文气象条件
路线所在地区属暖温季风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受海洋调节和控制作用明显,具有温度适中、空气湿润等气候特点,雨量较多集中在7、8、9月。昼夜温差较小,多年平均气温11.9℃,最高温度38.4℃,最大冻土深度46厘米,年平均风速4.2m/s,年最大风速40m/s。
1.5地震
胶东半岛北部为多震区,地震活动上具有强度小、频率高、震源浅、有感范围广的四大特点。与构造息息相关,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为6级,这反应了半岛地区内部比较完整,无大型断裂和断陷存在,1970~1979年,胶东半岛发生了43次大于3级有感地震。据《区域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采用简单设防。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
2.1 人员计划及动员周期
根据本工程的工程数量、工期要求及定额工日,并结合拟进场机械配备情况、进场队伍施工经验、施工水平,由1个专业隧道施工作业队1个机械队进行施工。劳动力实行弹固结合,灵活组织、动态

温馨提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ArchiName筑名导航 孙悟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Powered by lubandai.com © 2009-2016 Inc. 桂ICP备16008802号
资源报错、业务联系及其它事务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admin@luband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