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205~K4+650下穿隧道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 中铁二局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十一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工程地质条件 1
四.主要技术指标 5
五.设计概要 5
六.结构设计 10
七.隧道防水 11
八.应使用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17
九.主要工程数量 18
十.施工组织 20
十一.现场准备 23
十二.本段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相关措施 23
十三.施工方案 28
十四.施工机械配备 53
十五.工 程 进 度 计 划 57
十六.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措施 57
十七.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74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施工合同》
2、道路带状地形图
3、路网规划图(电子版)
4、道路沿线各相关单位、部门所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5、《排水规划》;
6、施工图纸及招投标文件。
二.工程概况
红星路南延线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项目之一。世纪城路节点隧道位于红星路南延线与世纪城路节点,近新会展中心。下穿隧道共445m,其中框架段为110m,船槽段180m,其余为挡墙段,并在进城方向设置一条绕城高速专用进站匝道。
三.工程地质条件
3.1. 气象水文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年平均降水量964.2mm最高年(1937年)达1820.7mm,最低年(1969年)为603.3 mm。丰水期为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1~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丰、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50m,蒸发量多年年平均为子阱异质结激光器1020.5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
多年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5.9℃。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北及北东风向,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为250Pa。
3.2. 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位于成都高新区中和镇,为岷江水系一级阶地,阶面高程478.67m~483.45m,平均高程480.97m,一般高出设计河底及路面3.0m~4.5m,阶地上为已有建筑物及部分绿化用地。
3.3. 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取样,桥址区出露和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填(Q4me)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的细砂及冲洪积层(Q4al+pl)的砂卵石,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等组成,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3.3.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填(Q4me)
素填土(Q4me):
杂~灰黑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粉土及卵石等组成,含少粉质粘土等。该层主要为老屋地基,层厚1.40~6.50m。
3.3.2.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粉土(Q3al):
灰黄色~褐黄色,稍湿,中密,主要由粉粒、粘粒等组成,含少量铁锰氧化物。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普遍,局部地段缺失,层厚0.50~3.10m。
淤泥质粉土(Q4al):灰褐色~黑色,软塑,饱和,主要由粉粒组成,局部含腐殖质,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0~1.00m。
细砂(Q3al):
灰色~灰黄色,湿,松散,局部为粉砂土夹粉土。主要由石英、云母、长石等组成,该层主要分布于河床右岸,左岸局部地段成透镜体分布,层厚0.40~2.60m
3.3.3.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中砂(Q4al+pl):
青色~灰黄色,湿,松散,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夹少量云母片。该层分布于卵石层顶板或呈透镜体分布于松散卵石层中,N120锤击数1.0~3.0击,层厚0.50~0.80m。
卵石(Q4al+pl):
灰色,松散~密实,湿~饱和,卵石成分由花岗岩、灰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砂岩等组成,次圆~圆状,卵石层充填物主要中细砂,一般粒级组成:φ>200mm 占5%,200~60mm占35%~60%,60~20mm约15%,20~2mm 占15%~25%,余为中细砂,局部砂、砾透水性好。分布于整个桥址区域。
根据钻探揭露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结果判别,卵石按其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卵石四个亚层:
(1)松散卵石:卵石含量为50~55%,N120击数≤4击/10cm;
(2)稍密卵石:卵石含量为55~60%,N120击数4~7击/10cm;
(3)中密卵石:卵石含量为60~70%,N120击数7~10击/10cm;
(4)密实卵石:卵石含量>70%,N120击数>10击/10cm。
3.3.4. 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
泥岩(K2g):
强风化泥岩:紫红色,稍湿~湿,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云母次之,局部夹薄层石膏矿物,泥质胶结,散状~块状结构,中~中厚层状构造,其结构已部分破坏,有虫洞等,含大量粘土矿物,岩芯岩质极软,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极破碎,可用手折断或捏碎,左岸ZK8#及ZK9#钻孔分布的强风化较厚,左岸岩芯质量相对较好。
中风化泥岩:
紫红色,稍湿~湿,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云母次之,夹薄层粉砂岩,局部呈互层状,泥质胶结,散状~块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呈中风化状,其层理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岩石较不完整,岩芯较破碎,岩芯呈10~40cm短柱状,局部柱状,岩芯岩质较硬,RQD值为20%~80%,岩土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0.6m。
砂岩(K2g):
紫红色,稍湿~湿,以长石为主,局部夹薄层石膏矿物及云母片,泥质胶结,散状~块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呈中风化状,其层理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岩石较不完整,岩芯较破碎,岩芯呈20~50cm短柱状,岩芯岩质较硬,RQD值为30%~85%,岩土质量等级为Ⅴ级;下部夹薄层软弱夹层(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极破碎,局部用手可掰断及捏碎);上部局部地段分布厚度20~300cm的强风化泥岩层(其结构已部分破坏,含大量粘土矿物,岩芯岩质极软,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极破碎,可用手折断或捏碎)。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0.20m。
以上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3.4.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拟建场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上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坳陷。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
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成都地区地震历史资料证明:历史上对成都地区有影响的地震震级最大为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08.5.12)。从现场情况看,此次地震在拟建场地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