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工程概况及总体情况简介………………………………………………………1
1.1编制依据及原则…………………………………………………………………1
1.2工程概况…………………………………………………………………………
1.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
1.4主要设计说明……………………………………………………………………4
1.5围岩级别及不良地质段分布……………………………………………………5
1.6主要工程量………………………………………………………………………6
1.7工期目标…………………………………………………………………………8
1.8隧道工程施工部署………………………………………………………………9
二、施工现场组织机构及劳动配备…………………………………………………9
2.1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9
2.2 劳动力配备……………………………………………………………………10
三、施工总平面布置…………………………………………………………………11
3.1 驻地建设………………………………………………………………………11
3.2 施工便道………………………………………………………………………11
3.3 施工供水、供电…………………………………………………………………11
3.4 火工品仓库设置………………………………………………………………14
3.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15
四、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15
4.1 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安排………………………………………………………14
4.2 主要分项工程进度指标及工作循环时间计算………………………………14
4.3 施工进度计划…………………………………………………………………15
4.4 工期目标………………………………………………………………………16
4.5 保证工期的措施………………………………………………………………16
五、主要的施工方案和方法说明……………………………………………………20
5.1 总体施工原则…………………………………………………………………20
5.2 总体施工方案………………………………………………………………21
5.3 施工方法………………………………………………………………………22
5.4 主要技术措施…………………………………………………………………29
5.5 主要施工工艺…………………………………………………………………41
5.6 隧道监控量测…………………………………………………………………63
六、冬雨季施工安排及措施…………………………………………………………68
6.1 冬季施工安排及措施…………………………………………………………68
6.2 隧道工程雨季施工措施………………………………………………………71
6.3 防洪渡汛措施…………………………………………………………………72
七、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73
7.1 质量目标………………………………………………………………………73
7.2 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73
7.3 质量保证体系…………………………………………………………………73
7.4 质量保证控制措施……………………………………………………………74
八、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79
8.1 安全目标………………………………………………………………………79
8.2 安全保证体系…………………………………………………………………79
8.3 爆炸品使用管理安全保证措施………………………………………………80
8.4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81
8.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9
九、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91
9.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91
9.2 职业劳动卫生保障措施………………………………………………………92
十、施工环保、水保目标,保证体系及措施………………………………………95
10.1 施工环保、水保目标…………………………………………………………95
10.2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管理机构………………………………95
10.3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96
十一、文明施工、文物保护措施……………………………………………………102
11.1 文明施工措施………………………………………………………………102
11.2 现场管理措施………………………………………………………………102
11.3 驻地管理措施………………………………………………………………103
11.4 文物保护措施………………………………………………………………104
十二、其他应说明事项……………………………………………………………105
一、工程概况及总体情况简介
1.1 编制依据及原则
1.1.1 编制依据
1.1.1.1 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站前及重点工程(第一期)施工招标文件、指挥部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设计施工资料。
1.1.1.2 国家、铁道部、有关省区现行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强制性标准、规则等。
1.1.1.3太中银铁路沿线的自然、地理、社会民情等及我单位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1.1.2 编制原则
1.1.2.1 本着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依据施工招标文件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执行铁路工程有关施工规范和标准。
1.1.2.2 以确保工期及阶段性工期目标并适当提前为原则,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1.1.2.3 以确保质量目标为原则,安排专业化施工队伍,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
1.1.2.4 以确保安全生产为原则,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针对当地自然条件、高空作业、不良地质等特点,制定各项技术组织措施。
1.1.2.5 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为原则布置施工总平面。
1.2 工程概况
xxx隧道位于宁夏区盐池县境内,进口位于红柳沟镇二道沟西北约1.9Km,地势平缓,无冲沟,地形起伏不大,地表植被稀少,无基岩裸露,出口位于xxx乡李阳沟村南约0.45km,情况与进口基本相同。隧道进口里程DK550+100,出口里程DK555+210,隧道全长5110米,为单线隧道,隧道进口位于半径4500米曲线上。出口位于直线上,隧道内坡度为4.5‰、5.1‰、3‰的上坡和6‰的下坡,隧道最大埋深129.7m。
隧道洞身在DK554+694处与靖惠石油管道(ф=200mm)斜交,交叉角度20o33,隧道埋深43.0m,在DK554+792.5处与大红公路斜交,交叉角度为23º04´,隧道埋深37.6m。隧道洞身附近有4口扬黄井(输水管检查井),分别在DK550+100右侧、DK550+600右侧、DK551+600左侧及DK552+700左侧,距离隧道中线距离10~200m。
1.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3.1 地形地貌
xxx隧道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西部边沿地带,隧道地貌为低中山及前缘低丘缓坡,为一走向近NNE低山分水岭,其宽约5km,长数10km,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100~130m,局部基岩裸露,地表生长低矮杂草,覆盖率为40~70%。其中分水岭东侧深切冲沟发育,地形较陡。特别是在DK551+600~DK551+750处冲沟,呈鸡爪形,断面呈“V”型。沟深、沟宽均为10~20米,沟底侵蚀严重(沟底距离洞顶<30m),基岩出露,沟壁无植物生长,分水岭西侧地形较缓,局部发育的冲沟较浅,沟深2~5m,断面呈“U”型。
1.3.2 工程地质地层岩性
1.3.2.1 地层岩性
隧道洞身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Q3pl)新黄土(仅分布在进出口处及白垩系下统(K1)泥岩加薄层砂岩。洞顶(DK551+750~DK554+600)分布第三系渐新统(E3)泥岩(含石膏)加薄层砂岩、石膏,其他底层由新至老分述为:
(1)新黄土:浅黄色,底部渐变为砖红色,以砂质黄土为主,底部渐变为黏质黄土,坚硬,土质均匀,具垂直节理及大孔隙,局部表层含少量圆砾及石膏晶体,层厚0.0~15.2m。进口及洞顶处,具湿陷性,其湿陷系数δs=0.015~0.073,普遍分布于地表,进出口覆盖较厚。
(2)泥岩与砂岩(E3):两者呈互层状,泥岩以紫红色为主,局部灰绿色,块状结构,砂岩以棕褐色为主,细粒结构为主,中~厚层状;局部加石膏晶体层。强风化~微风化,节理较发育。其底部均匀分布厚0.1~0.3m砂砾岩,与下伏地层(K1)呈角度不整合。局部地表(DK552+150~DK552+550)分布石膏晶体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其产状为270º∠4º。
(3)泥岩与砂岩(K1):泥岩以棕红色为主,棕褐色次之,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砂岩以砖红色为主加少许灰绿色及灰白色,细粒结构为主,少许中粒结构,中~厚层状;,强风化~微风化,节理较发育。
岩层产状:进口处113 º∠4º;出口处315 º∠3º。
1.3.2.2 地质构造
天环向斜位于马家滩断褶带以东,陕北斜坡以西,轴部北起盐池县宪儿庄,经天池以东10km处,向南经候家河,并在隧道出口附近通过。隧道通过该向斜东翼,并靠近该向斜轴部。该向斜平缓开阔,规模较大,形成时代早白垩世晚期,喜马拉雅期又有活动。钻探显示,隧道区呈一舒缓背斜构造,该背斜位于天环向斜东翼,属于天环向斜向斜群的组成部分。
1.3.2.3 不良地质和特殊土
不良地质:隧道通过区无不良地质现象存在。
特殊土:隧道通过区地层进出口处分布有新黄土,具湿陷性,其湿陷系数δs=0.015~0.073,厚0~15.2m,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非自重湿陷场地。
白垩系下统(K1)泥岩与砂岩互层状,经对砂岩、泥岩取样化验,两者有弱膨胀性,自由膨胀率为40.0%~50.0%。经试验证明隧道洞身围岩岩样浸水状态下,崩解形式和速率存在差异,快速崩解岩样无法测定饱和吸水率,说明隧道区岩石膨胀性不稳定。
1.3.2.4 土壤冻结深度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3m。
1.3.3 水文地质特征
1.3.3.1 区域水文地质与场地水文地质特征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