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盾构3标段盾构投标书
- 资料大小:0.85 MB
- 资料类型:.doc
- 资料等级:
- 发布时间:2016-12-05
-
资料介绍
2.2工程范围及主要工程数量
2.2.1工程范围
1、永久工程设计、补充勘探;
2、前期准备及辅助设备工程(含原状恢复);
3、盾构区间隧道工程
4、盾构区间隧道附属工程(端头加固、洞门处理、联络通道,泵房等);
5、盾构始发井工程;
6、盾构始发井的暗挖风道以及与海珠广场站之间的部分暗挖区间隧道工程;
7、各种技术措施工程
本工程包括海珠广场站~一德路站、一德路站~文化公园站、文化公园站~黄沙站三个盾构区间隧道、始发井、暗挖段及其附属工程,总长共计4903.726m。其中,左线长度为2442.262 m,右线长度为2458.464m。本工程区间共设置联络通道3座,海珠广场站~一德路站区间一座(YCK10+307.000,1#,不设废水泵房),一德路站~文化公园站区间一座(YCK9+657.119,2#,与废水泵房合建),文化公园站~黄沙站区间一座(YCK8+544.267,3#,与废水泵房合建)。
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9-2-6
序号 工 程 项 目 里 程(m) 工程量 备 注
1 【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9+997.151~YCK10+747.156
ZCK9+997.250~ZCK9+735.760 1488.515 单线延米
(2) 盾构始发井 YCK10+747.156~YCK10+761.692
ZCK10+735.760~ZCK10+750.56 2座
(3) 暗挖区间 YCK10+761.962~YCK10+789.514
ZCK10+750.567~ZCK10+782.160 59.145 单线延米
(4) 1#联络通道 YCK10+370.000 1个 不设泵房
(5) 盾构过站 1次 两台盾构
2 【文化公园站~一德路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9+061.416~YCK9+904.848
ZCK9+061.416~ZCK9+904.848 1688.04 单线延米
(2) 2#联络通道 YCK9+657.119 1个 与泵房合建
(3) 盾构过站 1次 两台盾构
3 【黄沙站~文化公园站区间】
(1) 盾构区间 YCK8+154.247~YCK8+976.916
ZCK8+154.247~ZCK8+976.916 1638.413 单线延米
(2) 3#联络通道 YCK8+544.267 1个 与泵房合建
2.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4.1地形、地貌
总体上,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以稠密的河网和孤悬于平原中的残丘为主要特征。平原地势低湿平坦,微向河流流向倾斜,零星分布的残丘镶嵌式分布海陆交互相堆积。
线路基本与珠江平行延伸,地貌形态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势低平,沿线地面标高基本介于7.00~8.50m。
2.4.2工程地质
1、【一德路站~海珠广场站区间】工程地质
⑴ 地层岩性
本区间沿线第四系土层覆盖于基岩之上,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红层,地质时代为白垩系上统东湖段(K2S2a),岩性主要为泥钙质胶结的泥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含砾粗砂岩,部分风化岩有溶蚀小孔洞。地质钻孔揭露岩土层自上而下有:
<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颜色为杂色、褐灰色,组成物较杂,有粘土、砂石、砼块、砖块、瓦碎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欠压实~稍压实,松散~稍密状。该层普遍分布于沿线地表,层厚0.90~6.20m,平均厚度3.49m,层底埋深0.90~6.20m(标高1.40~6.80m)。实测击数范围值N=1~21击,平均值8.1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20.8击,平均值7.7击,标准值5.7击。
<2-1B>淤泥质土层:灰褐、深灰、灰黑色,以粘粒为主,含有机质,不均匀含细粉砂,局部见少量贝壳、碎石等杂质,有腥臭味,饱和、流塑状态。本层土属高压缩性欠固结软土,渗透性较差。层厚0.40~7.80m,平均厚度2.79m,层顶埋深1.40~6.20m(标高2.20~6.80m),层底埋深3.30~13.15m(标高-4.75~4.45m)。实测击数范围值N=1~5击,平均值3.3击。校正后击数范围值1.0~4.7击,平均值2.9击,标准值2.7击。灵敏度为3.1,为中等灵敏性土。
<3-1>冲积—洪积粉、细砂层:浅灰、黄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石英质粉细砂为主,不均匀含粘、粉粒,稍有粘结,局部含有机质,偶夹淤泥质土极薄层。层厚1.40~12.00m,平均厚度4.81m,层顶埋深2.20~10.40m(标高-2.00~5.35m);层底埋深4.50~17.30m(标高-9.70~3.05m)。实测击数范围值N=4.0~14.0击,平均值8.8击;经杆长修正后击数范围值3.3~12.8击,平均值7.8击,标准值7.1击。本土层含水量较丰富,渗透性较好,实验室测得渗透系数kv=2.8×10-3cm/s= 2.4m/d。根据砂样分析:粘粒含量为3.9%,不均匀系数Cu= 16.5,曲率系数Cc=4.0,颗粒不均匀,天然坡角:风干41.3°,水下35.1°。
<6>岩石全风化带:呈褐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但尚可辨认,芯呈坚硬土状粉质粘土或密实状粉土,主要由泥岩、砂岩、含砾粗砂岩组成。该风化岩带本区段内分布不连续,层厚0.50~10.10m,平均厚度2.85m,层顶埋深9.65~21.50m(标高-14.10~-1.65),层底埋深10.80~27.10m(标高-19.60~-3.50m)。实测锤击数N=30.0~49.0击,平均值38.1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21.7~39.1击,平均28.5击,标准值27.4击。
<7>岩石强风化带:呈褐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成半岩半土状,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岩石结构强度很低,岩石结构较疏松,岩芯用手可折断。该风化岩带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岩面形态很不稳定,层面起伏变化大。该层层厚0.70~19.50m,平均5.06m,层顶埋深5.40~31.40m(标高-23.79~2.40m),层底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实测锤击数N=50.0~75.0击,平均值55.6击;经杆长修正后锤击数N=35.0~56.0击,平均38.0击,标准值40.3击。
<8>岩石中等风化带:呈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或碎块状,岩质稍硬,较易击碎,局部层间夹强风化岩薄层。该风化岩带分布连续,厚度变化大,形态极不规则,岩面顶底面起伏较剧烈。该层层厚0.60~16.20m,平均5.87m,层顶埋深8.00~38.50m(标高-30.90~-0.20m)。
<9>岩石微风化带:呈灰白色、褐红色,中厚层~厚层状结构,层间结合良好,层间局部为中风化岩薄层,岩体较完整(RQD值一般介于70%~90%),岩芯呈柱状,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脆,属较软岩~较硬岩,为易软化岩石。该风化岩带岩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1.20~23.48m,平均8.82m,层顶埋深15.80~42.40m(标高-33.90~-7.60m)。
温馨提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
Powered by lubandai.com © 2009-2016 Inc. 桂ICP备16008802号
资源报错、业务联系及其它事务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
admin@luband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