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鲁班袋建筑工程资料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施组方案 > 铁路客运专线土建工程全套施工组织设计
张寨隧道施组
  • 资料大小:15M
  • 资料类型:.WORD
  • 资料等级:
  • 发布时间:2021-07-05
资料介绍

 目   录

1 编制的依据原则及范围 - 1 -
1.1 编制依据 - 1 -
1.2 编制原则 - 1 -
1.3 编制范围 - 1 -
2 工程概况 - 2 -
2.1 工程概述及主要工程量 - 2 -
2.2 自然特征 - 2 -
2.2.1 地震动参数 - 2 -
2.2.2 地形地貌 - 2 -
2.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2 -
2.2.4 水文 - 3 -
2.3 交通运输情况 - 4 -
2.4 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用资源情况 - 4 -
2.4.1 水源 - 4 -
2.4.2 电源 - 4 -
2.4.3 燃料 - 4 -
2.5 其他与施工有关的情况 - 4 -
2.5.1 地区卫生防疫情况 - 4 -
2.5.2 自身卫生防疫情况 - 4 -
2.5.3 民风民俗 - 5 -
3 施工组织安排 - 5 -
3.1 建设总体目标 - 5 -
3.1.1 质量目标 - 5 -
3.1.2 安全目标 - 5 -
3.1.3 工期目标 - 6 -
3.1.4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节能目标 - 6 -
3.1.5 职业健康目标 - 6 -
3.1.6 文明施工目标 - 6 -
3.2 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 - 6 -
3.2.1 施工区划分及队伍布置 - 6 -
3.2.2 隧道专业化施工队伍配置 - 7 -
3.3 进度计划 - 7 -
3.3.1 工期安排 - 7 -
3.3.2 进度指标 - 7 -
3.3.3 工区开挖时间表 - 9 -
3.3.4 施工计划总体安排 - 9 -
3.3.5 施工进度总体横道图 - 10 -
3.4 施工准备和建设协调方案 - 10 -
3.4.1 施工调查 - 10 -
3.4.2 施工前期准备 - 11 -
3.4.3 施工技术准备 - 11 -
3.5 征地拆迁 - 13 -
3.6 劳动力组织准备 - 13 -
3.7 机械设备准备 - 13 -
3.8 施工材料准备 - 13 -
4 主要临时设施规划及洞口场地布置 - 13 -
4.1 临时设施布置原则 - 13 -
4.2 临时设施安排及布置方案 - 14 -
4.2.1 施工、生活用电 - 14 -
4.2.1.1 洞口各场内动力线安排 - 14 -
4.2.1.2 施工用电计算 - 15 -
4.2.2 施工、生活用水 - 17 -
4.2.2.1 施工生活用水水源规划 - 17 -
4.2.2.2 污水处理布置 - 17 -
4.2.2.3 场地平整与环境保护 - 17 -
4.2.3 钢结构加工与设备维修 - 18 -
4.2.4 空压机站规划与规模 - 18 -
4.2.5 洞内管线布置 - 18 -
4.3 施工便道 - 19 -
4.4 施工供风 - 19 -
4.4.1 通风方式 - 19 -
4.4.2 通风管道安设 - 19 -
4.4.3 通风管理 - 20 -
4.5 混凝土供应 - 20 -
4.6 施工通讯 - 21 -
4.7 弃碴场 - 21 -
4.7.1 弃碴场位置 - 21 -
4.7.2 弃碴场挡护环保 - 21 -
5 施工方案 - 21 -
5.1 总体施工方案 - 21 -
5.1.1 开挖方案 - 22 -
5.1.2 超前支护方案 - 22 -
5.1.3 初期支护方案 - 22 -
5.1.4 衬砌方案 - 22 -
5.2 正洞施工方案、工艺及方法 - 22 -
5.2.1 隧道工程施工方法及工艺 - 22 -
5.2.2 施工方案 - 23 -
5.2.3 正洞洞口段施工 - 24 -
5.2.3.1 洞口段开挖 - 24 -
5.2.3.2 明洞施工 - 25 -
5.2.3.3 进洞方法 - 28 -
5.2.4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措施 - 28 -
5.2.4.1 地质超前预测预报的目的 - 28 -
5.2.4.2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组织机构 - 29 -
5.2.4.3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 - 30 -
5.2.4.4 资料交附与质量保证措施 - 35 -
5.2.4.5 红外探水技术 - 36 -
5.2.4.6 超前探水技术 - 37 -
5.2.5 超前支护施工 - 37 -
5.2.5.1 Φ42超前小导管 - 37 -
5.2.5.2 Φ42超前锚管与Φ22超前砂浆锚杆 - 43 -
5.2.6 正洞围岩开挖施工工艺及方法 - 43 -
5.2.6.1三台阶七步法施工工艺及方法 - 43 -
5.2.6.2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及方法 - 46 -
5.2.6.3 CRD法施工工艺及方法 - 52 -
5.2.6.4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艺及方法 - 55 -
5.2.7 钻爆设计 - 58 -
5.2.7.1 Ⅴ级围岩钻爆设计 - 58 -
5.2.7.2 定位钻眼 - 60 -
5.2.7.3 装药起爆 - 61 -
5.2.7.4 瞎炮的处理 - 61 -
5.2.7.5 超欠挖 - 62 -
5.2.8 正洞出碴运输施工工艺及方法 - 63 -
5.2.9 正洞洞身初期支护施工工艺及方法 - 63 -
5.2.9.1 锚杆施工工艺及工艺方法 - 63 -
5.2.9.2 钢筋网施工工艺及工艺方法 - 66 -
5.2.9.3 型钢钢架施工工艺及工艺方法 - 66 -
5.2.9.4 湿喷混凝土施工工艺及工艺方法 - 70 -
5.2.10 洞身监控量测施工工艺及方法 - 71 -
5.2.10.1 监控量测的目的 - 71 -
5.2.10.2 监控量测的计划内容 - 72 -
5.2.10.3 监控项目及量测点的布置 - 73 -
5.2.10.4 项目量测频率 - 78 -
5.2.10.5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及位移管理等级 - 78 -
5.2.10.6 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 - 79 -
5.2.10.7 工程安全性评价及应对措施 - 81 -
5.2.10.8 确保监测质量的措施 - 82 -
5.2.10.9 量测中注意事项 - 82 -
5.2.11 施工防排水 - 83 -
5.2.11.1 注浆堵水 - 84 -
5.2.11.2 防水板铺设 - 84 -
5.2.11.3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 87 -
5.2.11.4 系统排水盲管的布设 - 87 -
5.2.11.5 施工缝、变形缝防水处理 - 89 -
5.2.12 二次衬砌 - 93 -
5.2.12.1 钢筋加工与绑扎 - 93 -
5.2.12.2 仰拱及铺底施工 - 94 -
5.2.12.3 拱墙施工 - 95 -
5.2.12.4 回填注浆施工 - 97 -
5.2.13 水沟、电缆槽施工 - 99 -
5.2.14 附属洞室施工 - 99 -
5.2.15 施工通风与防尘 - 100 -
5.2.15.1 施工通风控制条件 - 100 -
5.2.15.2 防尘措施 - 101 -
5.2.16 隧道主要接口施工 - 103 -
5.2.16.1 主要接口内容 - 103 -
5.2.16.2 主要施工工艺 - 103 -
5.2.17 隧道弃碴场设计与防护 - 104 -
5.3 隧道施工信息化动态管理技术措施 - 106 -
5.3.1 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的组成 - 106 -
5.3.2 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 - 106 -
5.3.3 信息收集内容 - 106 -
5.3.4 信息获取的方法 - 106 -
5.3.5 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 106 -
5.3.6 决策、实施 - 107 -
5.3.7 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 - 107 -
6 施工技术措施 - 108 -
6.1 确保光面爆破炮眼残留率的技术措施 - 108 -
6.2 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加快隧道施工进度的技术措施 - 109 -
6.3“保护围岩,控制变形,动态管理,确保安全”的技术措施 - 109 -
6.3.1 隧道开挖采用光面爆破及预裂控制爆破技术措施 - 109 -
6.3.2 极坐标BJSD-2断面检测及炮眼定位措施 - 109 -
6.3.3 各级围岩施工动态管理、动态施工,确保安全的技术措施 - 109 -
6.4 隧道支护衬砌内实外美的技术措施 - 109 -
6.4.1 钢拱架背后预留注浆管,解决喷混凝土不密实措施 - 109 -
6.4.2 采用台车带气囊的端模和模板接头加硬橡胶间隙带措施 - 110 -
6.4.3 堵头板分层设排水孔排出泌浆水措施 - 110 -
6.4.4 混凝土防开裂控制技术措施 - 110 -
6.4.5 混凝土耐久性措施 - 110 -
6.5 防渗漏、防开裂、防塌方技术措施 - 110 -
6.5.1 防渗漏技术措施 - 110 -
6.5.2 防开裂技术措施 - 111 -
6.5.3 防塌方技术措施 - 111 -
6.6 防治围岩失稳和坍塌的施工技术措施 - 112 -
6.7 无损检测技术措施 - 113 -
6.8 对大断面软岩隧道的变形等不良地质控制技术保证措施 - 113 -
6.9 地质复勘与补勘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措施 - 114 -
6.10 涌水、突泥、塌方施工的技术措施 - 114 -
6.11 岩溶隧道施工的技术措施 - 115 -
6.12 断层、节理裂隙段施工方法及措施 - 116 -
6.13 隧道工程基础沉降观测措施 - 117 -
6.13.1 观测原则 - 117 -
6.13.2观测断面布置 - 117 -
6.13.3元器件埋设 - 118 -
6.13.4观测频率 - 118 -
6.13.5观测仪器等内容 - 118 -
6.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119 -
6.14.1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 119 -
6.14.2软弱破碎围岩变形坍塌应急预案 - 119 -
6.14.3突发涌水、涌泥的抢险处理 - 119 -
6.14.4有害气体中毒急救预案 - 120 -
6.14.5有害气体安全预案 - 120 -
7 管理措施 - 122 -
7.1 质量保证措施 - 122 -
7.2 安全保证措施 - 122 -
7.2.1 隧道施工安全措施 - 122 -
7.2.2 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措施 - 123 -
7.2.3 机械安全措施 - 124 -
7.2.4 火工品的使用与管理安全保证措施 - 125 -
7.3 工期控制措施 - 125 -
7.3.1 确保工期的组织措施 - 125 -
7.3.2 确保工期的管理措施 - 125 -
7.3.3 确保工期的技术措施 - 126 -
7.4 环境保护措施 - 126 -
7.4.1 减小生态破坏 - 126 -
7.4.2 噪声控制 - 127 -
7.4.3 水环境保护 - 127 -
7.4.4 大气环境保护 - 128 -
7.4.5 固体废弃物处理 - 128 -
7.5 水土保持措施 - 129 -
8 附表附图 - 130 -
8.1 附表 - 130 -
8.2 附图 - 130 -
 
1 编制的依据原则及范围
1.1 编制依据
⑴国家、铁道部、贵州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⑵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铁路客运专线设计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技术规程(暂规)。
⑶铁建设[2009]226号《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
⑷新建铁路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新建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实施办法》(沪昆筹工管【2010】12号)。
⑸新建沪昆客专CKGZTJ-6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文件。
⑹沪昆客专6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⑺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⑻本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遵循《新建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的原则。
⑵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⑶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原则。
⑷全面落实“四化”支撑管理的原则。
⑸全面实现架子队管理模式的原则。
⑹积极推进客运专线技术创新的原则。
⑺建设和谐铁路的原则。
1.3 编制范围
张寨隧道DK638+593~DK638+735,全长142m。工程范围包括征地、施工便道、弃碴场、防护、生产及生活临时设施、明洞段土石方开挖、混凝土工程、洞身段石方开挖支护衬砌、施工期监测、缺陷责任期的处理等。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述及主要工程量
张寨隧道位于贵定县定东乡,中心里程DK638+664,进口里程DK638+593,出口里程DK638+735,隧道全长142m,左右线间距5.0m。洞内纵坡单斜坡, 进口高出口低,设计坡度为-2.5%。隧道进口与紧邻小河沟特大桥尾端桥台,出口与观音阁大桥相接,最大埋深约30m。
本隧道按速度目标值350km/h客运专线双线隧道设计。洞内采用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铺设60kg/m钢轨,内轨顶面至道床底面高度高度为515mm。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本隧进口采用双耳墙洞门;出口采用单压式洞门。进口边仰坡采用M10浆砌片石嵌补,出口边仰坡采用人字形截水骨架护坡,骨架内设植被护坡。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进口DK638+593~+597段采用双耳墙明洞,DK638+597~+608段采用单耳墙明洞,DK638+708~+725段采用路堑式明洞,DK638+725~+735段采用单压式明洞,其余段采用复合衬砌。
隧道采取出口掘进方式进行施工,安排一个作业工区承担正洞142m的施工任务,此142m正洞都处于Ⅴ级围岩地段。
2.2 自然特征
2.2.1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2.2.2 地形地貌
张寨隧道位于构造剥蚀中山区,最大埋深约30m,为一浅埋短隧。地面高程1120~1150m,相对高差约50m,进口段自然坡度较陡约45°,出口自然坡度约23°。植被以灌木为主,较发育。
2.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及岩溶水,特殊岩土为红黏土。
⑴岩溶及岩溶水
隧区地层岩性为泥盆系上统望城坡组白云岩,据调绘及勘探资料,该段岩溶发育等级为弱,断裂、褶皱不发育,可溶岩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总体岩溶水较不发育。
⑵锌矿采空
DK638+550右侧50m处有一半边街锌矿废弃采掘巷道,其洞口标高约为1095m,方向为N16°E,向线路右外侧延伸,巷道口坍塌、积水,对线路影响较小。
⑶红黏土
隧道区局部零星出露,为碳酸盐岩坡残积层,土质不均,局部为膨胀土、粉质黏土、黏土,自由膨胀率Fs=20~62%,一般厚0~8m,该层具有天然密度小、孔隙比大,液限高的特点。
2.2.4 水文 
⑴地表水
测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增加明显,普遍在2~3L/S。故隧道穿越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以季节性水流为主。
⑵地下水
本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①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坡面及槽谷中的第四系坡残积和坡洪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受第四系分布面积及厚度控制,测区此岩土层分布面积小,一般为0~8m。该岩土层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受大气降雨补给。
②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孔裂隙中,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含孔裂隙岩层分布面积及孔隙率大小控制。
③岩溶水
测区岩性以白云岩为主,该段岩溶发育等级为弱,岩溶形态主要为小溶沟,溶孔。可溶岩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排泄,总体岩溶水不发育。
2.3 交通运输情况
隧道进口毗邻张寨村,进出口处均有乡村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好。
2.4 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用资源情况
2.4.1 水源
测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水源有时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尤其是枯水季节,因此施工中需铺设较多的给水管路。
2.4.2 电源
施工沿线设有沪昆客专10KV大临电力线,施工及生活用电主要从大临电力线接入。
2.4.3 燃料
本线所经地区大部分为产煤区,不缺燃煤。油料供应以沿线的加油站为主。
2.5 其他与施工有关的情况
2.5.1 地区卫生防疫情况
沿线未发现区域性地方疾病。地方各级卫生防疫系统健全,防治措施行之有效。沿线目前无典型的地方流行病。但施工时要注意保持生活和生产环境卫生,坚持杀虫灭鼠,注射流感、甲肝、乙肝等相应疫苗。
2.5.2 自身卫生防疫情况
生产和生活区四周设通畅的排水系统,污水集中进行处理排放,生产、生活区分别修建1个污水处理池,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放。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存放,定点、定期运至垃圾场。
⑴生活区区规划时首先要切实做好选址,基地和周围环境不应存在污染源,关注主导风向,临建设用地必须远离垃圾堆场、废气排放附近及城市污染源的下风口。
⑵从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好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原有的绿林、水体、山石等的保护利用,使人与自然更加密切亲和。
⑶临建与临建间的规划间距要保居室有效的日照时间与通风效果。阳光普照和空气流通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的自然卫生防疫手段。
⑷注重绿地建设,优化树种的选择和水体的流动,防止花絮飞扬或污水滞留造成的病菌传播或繁殖。
⑸适当控制生活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过分追求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加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从而形成人口过分密集、空间拥堵、环境恶化,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
⑹合理规划住区水体环境,污水、废水和垃圾处理要达到无害化,甚至资源化。
2.5.3 民风民俗
沿线穿越有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工程建设期间应注意熟悉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民俗,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遵守乡规民约,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到平等待人、和睦共处,把握和谐、平等、团结三要素,构建民族路、和谐路。
3 施工组织安排
3.1 建设总体目标
3.1.1 质量目标
符合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要求,按照验收标准,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
在合理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该隧道工程结构的施工质量保证不少于100年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正常使用。
3.1.2 安全目标
建立三级安全保证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三无、二杜绝、一创”目标。即无重大设备事故;无重大交通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杜绝生产安全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遏制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杜绝因建设引起的特别重大和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遏制因建设引起的较大铁路交通事故,减少因建设引起的一般铁路交通事故。创建安全标准工地。
3.1.3 工期目标
⑴总工期:3.5个月,即2011年2月1日开工至2011年5月15日完成整个隧道工程。
⑵确保正洞开挖、正洞衬砌、附属工程等主要阶段工期目标。
3.1.4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节能目标
环境、水体得到有效保护,与社会和谐相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干线铁路,达到无集体投诉事件,环境监控达标,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1.5 职业健康目标
注重职工的职业健康,保证文明施工,保障劳动保护,杜绝职业病发生;加强卫生监控,确保无重大的疫情,无传染病流行。
3.1.6 文明施工目标
做到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序,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2 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
3.2.1 施工区划分及队伍布置
本隧道安排一个进口工区组织施工,工区拟配备一个隧道专业化施工队,架子队部署及任务划分见表3.2-1。
表3.2-1   架子队部署及任务划分表
序号 工区 工程范围 队伍名称 人数 担负的主要施工任务
1 进口工区 DK638+593~DK638+735 隧道专业一队 80 正洞142m
合   计 142m 80
 
3.2.2 隧道专业化施工队伍配置
每个队安排1个开挖支护班组,负责隧道开挖支护及出碴运输;1个衬砌班组,负责二次衬砌;1个辅助施工班组,负责设备维修、供风、供水、供电、通风、碴场维护。
各隧道作业架子队人员配置及任务划分见表3.2-2。
   表3.2-2   隧道作业架子队伍安排及任务分配表                
队伍及班组名称 人数 施工任务
进口工区 开挖支护组 40 负责隧道洞口段开挖、支护及出碴运输
衬砌施工组 25 负责隧道洞身二次衬砌、水沟电缆槽的施工、该工区砼拌制
辅助施工组 15 负责该工区碴场维护、供风、供水、供电、通风和设备维修
合  计 80
3.3 进度计划
3.3.1 工期安排
按照施工工期计划从2011年1月1日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施工准备时间于2月1日开工,并于2011年5月15日完成隧道全部工程。
3.3.2 进度指标
⑴开挖进度指标
开挖支护作业按照三班倒连续作业施工,考虑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循环兑现率按85%考虑。隧道出碴和前方掌子面钢架架设、喷射砼可同时进行。各级围岩进度指标见表3.3-1。
                    表3.3-1  正洞进度计划指标一览表     
项目名称 明    洞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无折减 折减 无折减 折减 无折减 折减 无折减 折减
开挖支护(m/月) 120 220 180 140 120 90 80 50 40
正洞衬砌(m/月) 140
注:遇岩层断层破碎带或发育溶洞、暗河等地段开挖支护进度有折减。
根据本隧道的工期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隧道正洞各级围岩的掘进指标分析如表3.3-2。
表3.3-2  开挖进度指标计算表                  
序号 工序名称 明挖法 Ⅴ浅埋、偏压
全断面法 台阶法 台阶法 三台阶七步法、台阶大拱脚法 双侧壁、CRD或导坑法
每循环进尺(m) 3.5 3.5 2.5 1.5 1.2
1 地质预报(h) 0.2 0.5 1.0 1.5 2.0
2 测量(h) 0.3 1 1 0.5 0.5
3 钻孔或开挖(h) 3 3.8 4.5 4.5 4.5
4 装药爆破(h) 1 2 1.5
5 通风排烟(h) 0.7 1 1
6 排危石(h) 0.5 0.8 0.8
7 锚喷初支(h) 1 2.2 3.0 4.5 5.0
8 出碴(h) 3 4 4.2 2.5 2.5
9 加强支护及
超前注浆(h) / 2.0 4.0 4.5
10 循环时间(h) 9.7 15.3 19 16.5 19.0
11 循环次数(次/天) 2.47 1.57 1.26 2.2 1.3
12 日均进尺(m) 5 8.63 5.5 3.14 2.4 1.5
13 理论月进尺(m) 150 259 165 94.1 65 45
14 有效月均进尺(m) 120 220 140 80 55 38
说明:
1、通风贯穿循环全过程,部分工序可以交叉作业。
2、表中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注浆作业时间为根据各类围岩工作内容和循环进尺,分配到每循环中的平均时间。
3、径向注浆与前方钻爆同步施工,按不影响工期考虑。
4、月平均进度指标按作业长期有效效率0.85考虑。
⑵衬砌施工进度指标
隧道洞身衬砌施工在开挖后适当时候开始,开挖同步施工。仰拱超前施工(不占用施工时间)。拱、墙衬砌台车月进度指标分析:衬砌施工各工序作业循环时间及月进度指标见表3.3-3。
 
表3.3-3  拱、墙衬砌循环施工进度分析表             
项 目 台车脱模、走行到位 测量及台车就位 台车加固、预埋件、挡头板等安装 检查验 收 混凝土浇筑 养护
脱模 合计
时间(min) 120 120 150 30 600 1680 2700
投入衬砌台车为12m一个循环。根据上表分析,考虑长期效率,平均每月衬砌可确保130m/月。
3.3.3 工区开挖时间表
本隧道正洞全长142m,全部为Ⅴ级围岩。工区开挖时间见表3.3-4。 
表3.3-4  张寨隧道工区开挖时间表               
工区 施工任务 围岩级别 长度(m) 施工时间(月) 备注
进口工区 正洞142m 142 2.8
合   计 142 2.8
3.3.4 施工计划总体安排
本隧道工程施工准备计划安排一个月时间,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在此期间进行进场便道、生产、生活设施的修建,地质调查、桩位复测、联测等施工准备工作,如提前完成,即可提前进行隧道洞口的土石方开挖及防护工作。
根据上述初步计算,本隧道开挖需要占用2.8个月时间。
洞口土石方及防护利用15天时间完成,隧道洞身开挖和支护同步进行,仰拱分段及时跟进,二次衬砌延后开挖支护半个月进行,附属洞室及沟槽适时跟进,二次衬砌和附属洞室、沟槽延后开挖支护一个月完成,隧道其他附属最后半个月完成。详见表3.3-5。
  表3.3-5   张寨隧道施工进度安排表             
工  区 工序名称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施工时间(天)
施工准备 2011年1月1日 2011年1月31日 31
进口工区 洞口土石方开挖及防护 2011年2月1日 2011年2月15日 15
洞身开挖及支护 2011年2月16日 2011年4月20日 63
仰拱及衬砌、沟槽、附属洞室等 2011年3月1日 2011年4月30日 61
全隧附属工程 2011年5月1日 2011年5月15日 15
3.3.5 施工进度总体横道图
详见附图《张寨施工进度总体横道图》
3.4 施工准备和建设协调方案
3.4.1 施工调查
组织施工调查,进一步获取有关原始数据的第一手资料,为工程施工迅速展开,进行数据搜集,重点收集以下数据:
⑴本隧址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等情况及气象、不良地质对建场的影响,重点加强对沿线岩溶分布的调查与补勘。
⑵对本隧址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分布情况及水质进行取样复查,若与设计不相符,则及时通知有关单位进行再次复查,并对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水源进行规划。
⑶本隧址区房屋拆迁及管线调查,对红线内的拆迁房屋作仔细登记,对各种管线会同有关部门作好保护或搬迁工作。
⑷进一步调查施工环境、交通运输、通讯条件及修建各项临时工程的条件。
⑸对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型结构的设计,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及拟采取的工程措施收集相关数据。
⑹在设计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为提高地质特征准确度和工程质量,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探。
⑺可利用的地方材料状况、生活物质供应状况等。
⑻当地有无地区性的病疫和卫生防疫状况、风俗习惯、社会治安以及其它应注意的事项等。
3.4.2 施工前期准备
工程施工前选派得力人员尽快与业主、监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的协作单位进行沟通,建立密切联系,消除施工障碍,疏通施工渠道,为施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内、外部环境。
⑴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协调
及时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汇报工作情况,协商工作事项、商定议事规则及程序、确立例会制度。
⑵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调
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公安、交通、水运、林业、环保环卫、水利公司、电力公司等部门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最新管理信息,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取得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信任与配合。
⑶施工环境的协调 
做好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真实情况,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尽可能减少自然或人为不利因素的影响,为施工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3.4.3 施工技术准备
⑴施工测量
根据监理、建设单位批复的导线复测报告,对该隧道工程布设精密导线网、水准网,埋设永久桩和护桩,确保本隧道测量桩橛位置准确无误,满足时速250公里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并测量标定建设征地界。
⑵编制施工操作细则
根据本工程设计文件中的工程数量、工程特点、施工工期、环保要求以及施工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工程质量计划和分项工程作业指导书,对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编制重点工程施工方案、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对重点控制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编制专门的施工操作细则。以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⑶核对设计文件
接到设计文件后,结合设计技术交底,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全面熟悉核对设计文件,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核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编写图纸会审记录。如现场与设计不符,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同时抄报监理与业主。
⑷制定新技术应用和科研项目
针对本标段工程特点,针对高难新施工项目,确定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项目。
⑸制定不良地质技术保证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工程会遇到较大涌水、岩溶、采空区、岩溶、岩溶水、危岩落石、仰坡顺层等不良地质等,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施工中加强检测和质量控制,提前制定技术保证措施,做到有效预防,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⑹编制技术交底
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技术骨干认真学习设计文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同时对建设、监理及局指挥部下发的技术文件进行专项学习。根据上述内容编制每道工序详细的技术交底书,技术交底内容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交底。
⑺岗前培训
针对本工程标准高、规模大的特点,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对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安全员等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建250km时速高速铁路施工、验收暂行规定,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技能培训、工程质量、职业道德、岩溶地区施工常识、岩溶隧道施工防治措施等,并对国家、行业、地方现行的有关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保护、民风民俗等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教育。
3.5 征地拆迁
指挥部和项目部积极协助建设单位进行永久性用地、施工临时占地的征地及拆迁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做好准备。
3.6 劳动力组织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加强内部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选派专业化架子队进场施工;对进场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考核,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交底,确保架子队的有效投入,建立健全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交底-施工-验收”的组织监控体系;加强各专业工种的穿插流水,使架子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3.7 机械设备准备
针对工程特点,按多作业面并行施工,配备的机具设备及运输车辆保证按时进场,足量到位,对机械及早调试、彻底检修,保证上场机具性能完好。对于重型和大型机械选择合适的便道运输到现场。同时,抓好材料的组织与管理,确保机具设备的高效率运转。
拟投入张寨隧道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按照先进、性能高、状况好、配套的原则进行配置,按照配备的施工队伍数量和工作面数量进行数量配置,详见附表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中隧道专业配备机械部分。
3.8 施工材料准备
主要材料由建设单位通过招标择优选定,地材有其它附助材料根据项目物资管理办法确定合格供应,所有进场材料均由试验室取样试验合格,把好进货和验收质量关,收货时对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确保工程材料质量。考虑工程所处地区雨季较长,为减少气候条件对施工进度的影响,设置材料储备设施,适量储备施工材料。
4 主要临时设施规划及洞口场地布置
4.1 临时设施布置原则
张寨隧道队生活区以租用附近民房为主,隧道口处设置钢筋加工场等生产区。生产区建设要求如下:
⑴钢筋加工场,顶部要求采用弧形彩钢瓦棚三面围闭,确保雨季能正常施工。钢筋存放必须加垫,高于地面0.5m左右,并进行覆盖,防腐蚀。钢筋场要求分为存放、下料、加工、成品、废料五个分区。隧道钢筋加工棚包括型钢拱架、格栅钢架、钢筋网片、超前导管、超前管棚、砂浆锚杆、中空锚杆、钢垫板、连接筋、仰拱栈桥和风、水管的加工,氧气瓶和乙炔瓶存放安全距离保持在5米以上。
⑵配电房面积要求5×4m²,发电房面积要求5.5×4m²,变配电设备宜采用户外布置,临时电力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困难地段可采用电缆线路。
⑶空压机房按照每台占地3×8m²规划,空压机台数根据隧道施工长度配置,空压机循环水池要求面积4×4m²,高1.5m。
⑷各种机械停放位置规划整齐,挖机、装载机占地面积按5×5m²/台,出碴车和混凝土运输车占地面积按4×5m²/台规划,要求根据机械设各总数预留机械停放区,机械设各检修区面积按15×5m²设置,衬砌台车组装位置选择应在不影响施工运输通道的情况下尽量靠近洞口。
⑸油库要求根据油罐大小确定占地面积,根据现场地形选择位置,尽量避免暴晒。
⑹消防设施按规定要求配置,距离油库5~10m。
4.2 临时设施安排及布置方案
4.2.1 施工、生活用电
4.2.1.1 洞口各场内动力线安排
根据现场考察情况,隧道作业工区附近设有沪昆10kv大临电力线,施工用电主要取源于沪昆大临电力线,工区预备1台500kw发电机,用于应急使用。
场内施工用电由架设的电力干线接入,按用电量分设变压器和配电盘,再通过电缆向拌合场、空压机站、抽排水机站等用电设备供电。
各洞口工地用电设有值班室、配电房、变压器房。其结构采用砖墙石棉瓦屋顶。
在靠近隧道进口DK638+300处配置两台400KVA变压器,供洞内施工、洞口生产、生活设施及洞内动力照明用电。为了保证不间断供电,在各洞口配备一台500KW柴油发电机组备用电源。
洞内照明:洞内照明供电均采用三相五线制,以各段变电站为中心向两端布置,最远端距离800m,负荷均布。用BLV-25mm2绝缘电线沿右侧边墙蝶式瓷瓶明配,间距15m,下侧距轨面4m。照明光源采用高效节能高压钠灯,每延长米按10瓦计,每隔15m一盏,安装在横担上沿。距掌子面100m范围内,考虑作业人员集中,采用24伏安全电压供电。
4.2.1.2 施工用电计算
⑴施工总用电量估算:
按同时考虑施工现场的动力和照明时,以张寨隧道进口为例计算施工总用电量,公式如下:
S总=K((ΣP1·K1)·K2/(η·cosφ) +ΣP2·K3)
温馨提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ArchiName筑名导航 孙悟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Powered by lubandai.com © 2009-2016 Inc. 桂ICP备16008802号
资源报错、业务联系及其它事务请发邮件与我们联系:admin@luband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