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
2.1、地形地貌 1
2.2、地层结构 1
2.3场地水文地质概况 1
2.4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 2
三、方案设计依据 3
四、加固原理 3
五、振冲碎石桩设计 3
5.1、振冲桩设计 3
5.2、复合地基压缩模量验算 4
5.3、计算结果 4
5.4、褥垫层 4
六、振冲碎石桩工艺流程 5
6.1、加固地基工艺流程 5
6.2、主要技术指标 5
七、施工组织 6
7.1、人员组织 6
7.2、设备配置 9
八、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0
九、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1
9.1、保证措施 11
9.2、安全紧急预案 13
十、污水排放 15
十一、地基质量检测 15
十二、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16
十三、施工工期 16
附:
振冲碎石桩桩位平面布置图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xx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按设计公司提供的基础平面图,拟加固处理阿坝州岷江局灾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都江堰片区1期(实新村安居房)工程1#、2#、3#、4#楼地基基础。我公司工程承担阿坝州岷江局灾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都江堰片区1期(实新村安居房)工程1#、2#、3#、4#楼地基基础的设计工作。该工程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2.4米。
由于基础下局部有松散卵石等软弱层,不能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设计要求,需做地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及地勘报告,采用振冲碎石桩对其进行地基处理。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20kPa。
该工程详细阶段勘察由xxx工程勘察院完成并提供勘察报告.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质条件
通过勘探查明,场地内表层为耕土、素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冲洪积成因粉质粘土、砾砂及卵石层组成。现将各土层特征分述如下:
2.1.1、耕土(Q4pd):褐灰色,结构松散,富含植物根系、有机质物。在场地内地表广泛分布,揭示层厚0.8~1.20m。
2.1.2素填土(Q4ml):灰色,松散,稍湿,主要由卵砾石、砂、粘性土、粉土及少量碎砖块组成,此层在场地内局部地段地表分布,揭示层厚1.00~1.20m。
2. 1. 3粉质粘土(Q4al+pl):褐黄、浅褐灰等色,呈可塑状态,湿~饱和。偶夹铁锰质斑块,越深含砂质越重。手捻时有滑腻感,捻面稍有光泽,其塑性中等;风干后用力即可拌断、捏碎,干强度中等;其韧性中等,结构较致密。此层以层状分布。揭示层厚0.70~1.70m。
2.1.4砾砂(Q4al+pl):褐黄色、青灰色,松散,稍湿。以云母、石英、长石为主,该层以透镜体局部分布于卵石层中,揭示层厚0.70~1.70m。
2.1.5卵石层(Q4al+pl):褐黄、褐灰~青灰色,松散~密实,稍湿~饱和。卵石成分以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等火成岩为主,次为砂岩、板岩、硅质岩等。卵石级配极差,粒径一般50~200mm,稍密层中20~200mm的占58℅,2~20mm的占28.9℅,0.075~2mm的占11.4℅,0.050~0.0775mm的占0.9℅.卵石磨圆度好,以次元状为主,弱~中风化,未胶结。卵石间充填物以细砂为主,其次为砾石,属级配不良。该层有越向深处越密实的趋势。本次勘察最大揭示厚度为11.80米,未揭穿。
①松散卵石:漂石、卵石、砾石含量在3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多呈透镜体或层状分布。揭示层厚0.40~2.20m。
②稍密卵石:漂石、卵石、砾石含量在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多以层状或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顶界或其中,揭示层厚0.60~5.00m。
③中密卵石:漂石、卵石、砾石含量在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钻进速度较慢,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揭示层厚0.60~2.30m。
④密实卵石:漂石、卵石、砾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
2.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根据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地区经验,振冲碎石桩设计参数见下表: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一览表
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20Kpa。
3.3.1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岩土名称 重 度
KN/m3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压缩
模量
ES
Mpa 变形
模量
EO
Mpa
素填土 18.0
粉质粘土 19.0 120 4.0
砾 砂 19.0 100 8.5 8.0
松散卵石 20.0 140 10.5 10.0
稍密卵石 21.0 280 20.5 19.0
中密卵石 22.0 500 33.0 30.0
密实卵石 23.0 800 44.0 40.0
三、方案设计依据
3.1、设计依据
①xx《xx局灾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都江堰片区1期(实新村安居房)工程1#、2#、3#、4#楼岩土勘察报告》
②《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④《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⑤ 四川省xx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xx局灾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都江堰片区1期(实新村安居房)工程1#、2#、3#、4#楼工程基础平面图》
四、加固原理
利用振冲器,在高压水流的帮助下边振边冲,对土体产生横向挤压挤密作用,土颗粒彼此移动,小颗粒进入大颗粒的孔隙,颗粒之间孔隙减少,使土密实,地基土强度增加,改善了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而填入卵石的桩体占有原有土体位置,置换原有软弱土体,桩体有较大强度和变形模量,可以更多的承担荷载和应力,使软弱土体应力减小。且桩与土组合形成复合地基,在褥垫层的调节下共同承担建筑物荷载。加固后复合地基土与原地基土相比,地基土承载力得到提高,压缩性减少,并增强固结排水能力。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土体,并通过褥垫层的调节,使桩与桩间土很好的分担上部荷载。
五、振冲碎石桩设计
5.1、设计公式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布桩按正方形着重于独立基础内及轴线上,并外扩2排保护桩。按如下公式计算:
①De=1.13s De—砂石桩影响半径 S.h—桩心距.桩排距
②m=D2/De2 m—面积置换率 D—砂石桩直径
③fspk=mfpk+(1-m)fsk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n—桩土应力比
5.2、设计计算
以振冲碎石桩进行设计,选用桩径D=900mm,挤密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fsk=120KPa,桩体承载力取400KPa ,按公式fspk=mfpk+(1-m)fsk计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20KPa,
fspk=mfpk+(1-m)fsk 220=m×400+(1-m)×120m=0.36,实际m取0.36
等效影响半径de: m=d2/de2=9002/ de2 de=1.13S
5.3、计算结果
设计振冲桩直径为900mm,桩按正方形布置,桩间距为1.3m。拟建物采用条形基础,基础之间间距较近,采取满堂布桩形式,整个基础外围布置保护桩1~2排。
根据实际布桩间距1.3m反算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等效影响半径de: m=d2/de2=9002/ de2 de=1.13S
de=1.13S=1.13×1.3=1.469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