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程基本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水利工程由水库工程(含Q咀(坝后跌水)电站)、清岩溪借水工程、Q咀渠首取水枢纽工程、灌区工程(含余水电站)和城市供水工程五部分组成。本次招标范围为水库大坝枢纽(一期)工程、Q嘴跌水电站工程、Q嘴渠首取水枢纽工程及灌区引水干渠
水利工程位于重庆市某县硐村乡,坝址位于汤溪河二级支流乾龙溪上(马龙沟和董家沟的汇合口下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08°59ˊ、北纬31°09ˊ。坝址下游约3km 处的梅子坝已有乡村公路相通,梅子坝至某新县城68km,梅子坝至坝址左岸通有乡村简易公路。
该工程由水库、清岩溪水库、Q嘴渠首取水工程、灌区渠系工程、肖家湾水厂、Q嘴电站和余水电站工程等组成。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1.6km2,河流由北向南,河长6.8km,平均坡降58.1‰。流域略呈矩形,库区分水岭高程在1100m~1500m 之间,河谷深切,相对高差大于100m,属中山区。工程区交通较为不便,沿线有简易乡村公路相通。Q咀渠首取水枢纽位于汤溪河一级支流小溪沟Q咀处,坝址左岸有某至梅子坝的简易乡村公路经过。取水枢纽距离某新县城67.3km。
第二节 建设条件
一、自然地理情况
汤溪河发源于大巴山南麓巫溪县三根树一带,河流由北向南,流经巫溪县的龙台、尖山、田坝、某县的沙市、鱼泉、江口、盛堡、南溪、云安、硐村,在某镇小河口注入长江,汤溪河流域集水面积1707km2,河长104km,流域上游最高山峰海拨2629.4m(黄海基面,以下同),河口处海拨150m 左右,地势向南倾斜,坡度较大。
小溪沟位于汤溪河下游左岸一级支流,距汤溪河出口处约7.0km,发源于某、奉节两县交界处的庙尖山(海拔1501m),河流由东向西,流经洞鹿、梅子、新建,在硐村乡处汇入汤溪河,小溪沟集水面积150.9km2,河长34.7km,河道平均坡降为27.2%。
水库位于某县硐村乡,汤溪河支流小溪沟的支流上,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8°59ˊ、北纬31°09ˊ,坝址位于董家沟与马龙沟汇合口下游,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1.6km2,河流由北向南,河长6.8km,平均坡降58.1‰。流域略呈矩形,库区分水岭高程在1100m~1500m 之间,河谷深切,相对高差大于100m,属中山区。
二、基本气候特征
水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较早但常受寒潮影响出现倒春寒,初夏雨量丰沛,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无严寒,云雾较多。
坝址以上无气象台站,根据邻近的某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最高19.4℃(1978 年),最低17.7℃(1993 年),年内以7、8 月平均气温最高,平均29.4℃,1 月平均气温最低,平均8.0℃,极端最高气温41.7℃(1961、1972 年),极端最低气温-4.0℃(1977 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4%;多年年平均风速1.5m/s,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9.9m/s,极端最大风速20.0m/s,最多风向为NEN;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23.6mm(20cm 蒸发皿),7 月~8 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31.6%。
某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5.6mm,其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1752.6mm(1963 年),最小年降水量为749.0mm(1990 年),相差2.3 倍;降水在年内分配甚不均匀,4 月~10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9.5%,12 月至次年3 月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4%;最大月降水量为633.3mm(1982 年7 月),最小月降水量仅0.4mm(1984 年2 月)。
汤溪河流域处于大巴山南麓迎风坡,降雨量随暖湿气流方向、高程、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变化显著,汤溪河河口的某县气象站(距坝址约20k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1135.6mm,而上游尖山雨量站(距坝址约39km,测站高程为960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702.6mm,上游分水岭附近的建楼雨量站(距坝址约45k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765.0mm,高楼站(距坝址约58k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719.0mm,某县气象站海拨高程比水库坝址以上平均高程低600m 左右,故某县气象站降水量应小于工程库区的降水量。
三、地质及地震情况
工程区位于长江北岸,地处四川盆地的东北缘,总体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背斜成山,翼部多呈谷,呈现一山一谷一台相间的地貌景观。山脉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呈近东西向。主要背斜山有大梁子山、假角山、铁峰山等,海拔高程900~1300m;向斜发育成梯状台地。有小尖山、木耳山等,海拔高程500~1000m.其间并分布有200~550m 宽谷、丘陵和山间坝子。地势北高南低,区内大小溪沟均向由北向南流的汤溪河排泄,而后注入长江。
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外围有较老地层分布,第四系区松散堆积层散布于山麓和河谷。区域所处构造部位为扬子准地台之四川沉降带构造盆地。本区位于四川盆地沉降带(为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组成部分)之川东褶带东缘,因受大巴山弧形构造阻挡,构造线向东逐渐弯曲,其方向由北北东向逐渐偏转为近东西向。地质构造形态以褶皱为主,断层少见,主要褶皱自北向南有渠马河向斜、铁峰山背斜。
测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1149.3-1213.5mm,多年平均气温16.6~18.7℃。工程区以汤溪河为最低排泄基准面,岸发育很多支流或溪沟。地表水体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少量的为地下水渗出补给。
地下水贮存在基岩裂隙与第四系(Q)松散堆积层孔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溪沟或汤溪河支
流中排泄。工程区背斜的核部,有巴东组(T2b)灰岩、嘉陵江组(T1j)灰岩出露,此区还有岩溶地下水分布。由于出露面积小,岩溶地下水不丰。
区域地质调查,沿河发育有多级阶地和夷平面,说明本区新地质构造运动的特点是缓慢的间歇性抬升。
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和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工程区内无区域性大断裂分布,区域历史上也未发生过中、强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本工程区位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上。 工程区属地震弱活动区。
第三节 当地地质条件
一、引水隧洞概况
a 基本地质条件
引水线路区为低中山区单面山地形,邻近山顶高程1200 多米,河流高程坝区602 米,厂区502 米,引水隧洞穿越一大山东南侧两山脊,地形西高东低,坡度为25-35 度。
线路区出露地层岩性有:三迭系中统巴东组的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与页岩、泥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的灰、浅灰色厚层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质页岩、薄层粉砂岩、薄煤层;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引水线路经过铁峰山倒转背斜,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砂岩含裂隙水,灰岩赋存岩溶地下水,粘土岩、页岩、泥岩、粉砂岩为隔水层,砂岩含水透水极不均一,与裂隙发育有关,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孔隙水储存出露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区域内裂隙泉出露少,流量小,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加之地表岸坡排泄条件好,隧洞开挖中无大的涌水,在裂隙发育带可能有小股流水。
引水线路大部分地段处于三迭系中统巴东组地层,由于有厚层的泥岩、页岩夹层,所以岩溶及岩溶水不太发育,但由于在出口段穿过铁峰山倒转背斜核部,岩石破碎,构造裂隙发育,改变了原有的水力条件,容易产生地下水的富集,开挖注意出现大量地下水。
b 隧洞围岩的工程地质分类
引水隧洞穿过砂岩,灰岩、页岩、泥岩、粉砂岩,按水电工程地下洞室分类方法的Ⅴ类围岩划分,砂岩、灰岩属Ⅱ类围岩,隧洞经过的背斜的核部、页岩、泥岩、粉砂岩以及进、出口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