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如在建筑间的空地、庭院、单体建筑附近等。它为小规
模的群体及个体提供活动空间,是校园灰空间中比例最大、
利用率最高的空间。如小尺度的廊道、花架、室外小品、绿
化围合、建筑灰空间等。
3 校园灰空间设计要点
无论是高校的校园规划还是校园灰空间的设计,都要
从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层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的自然
环境、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特色等因素的影响。
(1) 营造多层次、立体化空间系统。校园灰空间承担
着多样的活动,应是一个形态丰富、完整有序的系统。可以
采用点、线、面各种性状的空间相互结合的形式,构成多层
次、立体化的校园灰空间系统。“线”性空间可以是交通空
间、景观轴线等,“点”状空间可以是小游园、雕塑、小品等,
而“面”状的可以是广场、院落空间等。它们以一定的序列
组织起来,形成先后连续的、完整的空间,为使用者提供动
与静、快与慢、收与放、疏与密相结合,节奏分明、重点突出
的校园空间。
(2) 强化地域特色。在校园灰空间中强化地域特色,
既可以展现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又能够赋予校园空间以
独特的魅力。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和民族
传统等,均可以成为校园灰空间设计的灵感来源。特殊的
地形地貌往往会成就校园的独有特色。例如,地处山地的
大学校园,其灰空间的形态、围合界面、序列等都与处于平
原的大学不同。以围合灰空间的界面为例,山地校园灰空
间的界面可以是墙体、平台、栏杆,也可以是缓坡、悬崖或冲
沟等。这也使山地校园灰空间层次丰富、结构立体化。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为习惯上差
别显著,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直接影响着
建筑的布局、形态、结构和技术。印度建筑师多西设计的班
加罗尔管理学院见图1的校园空间布局以庭院为中心、具有
强烈的向心性,带有古印度的“曼陀罗”的意象。在古印度,
“曼陀罗”是宇宙中心的象征,也是印度传统建筑的空间原
型,在空间形态上强调中心、是一种“内聚外屏的神圣场所”。
图1 班加罗尔管理学院平面图 图2 同济大学主席像广场平面图
(3) 传承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受学校发展历史、学科
特色、教育理念等的影响,是每个学校特有的思想、信念以及
行为方式的反映。校园文化以校园建筑、空间和环境为媒介,
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在校园灰空间设计
中,突出每个学校的文化特色,也会使校园个性更加鲜明。比
如工科院校的校园空间可以强调严谨理性的校园精神,而艺
术类院校的校园环境则突出感性浪漫的校园文化。
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移植、抽象、重构等手法
将老校区的标志性要素融入新校区中;并在校园空间的层
次、序列等方面采用与老校区相近的处理方式,增强空间的
认同感。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中,设计者将老校
区大门门墩搬迁到新校园中,成为新校区入口广场的主体
景观,使人一进人大门就能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感。此外,
老校区的红砖、桌椅、设备等都被转化为象征性的建筑符号
用于新校区中,使新校区延续了老校区的校园氛围。
(4) 人文尺度塑造适宜空间。校园中不同层次的灰
空间要根据功能需要选择合适的尺度,这决定了校园空间
的使用是否舒适。校园灰空间重要的节点距离可以300m
为限,以保证使用者空间体验的愉悦感。因为,300m是步行
者能够轻松到达的适宜距离。芦原义信认为:70~lOOm的
视距是“社会性视域”,这个距离是人们能够看清他人动作和
体态的上限。因而,大尺度的校园灰空间也宜控制在lOOm
以下。在20~25m的距离内,人们能够看清他人的面部表情,
对他人的活动也更加关注。这也是人们乐于逗留和停驻的空
间尺度。所以,中等尺度的校园灰空间划分不宜大于25m。
而小尺度的灰空间则可以控制在3m以内,以利于形成私密、
亲切的空间氛围,用于师生小范围的交流活动。
以同济大学主席像广场(图2)为例,在轴线上依次布置
了大门、花坛、毛主席像、图书馆四个节点。节点间距分别
为:校门到小花坛为1lOre、小花坛到主席像为90m、主席像
到图书馆140m。校门到图书馆的总长度为340m,空间的划
分始终被控制在lom左右。
4 结语
“学校是一个人坐在一棵大树下⋯⋯与一些人讨论他
的知识。”这是路易斯·康对学校的经典描述,可见,教学活
动不应仅仅囿于封闭的教室中,还应该延伸到精彩的校园
空间中。大学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表达精神、传
递信仰的媒介。而校园灰空间又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
分,我们应该把校园灰空间设计成多元、开放、充满文化气
息的综合性空间,使它成为学生学习、休息、交往和集会等
活动的适宜场所。
参考文献
[1] 马清运.西方教育思想及校园建筑一新校园建筑溯源[J].时
代建筑,2002,(2):1O一13.
【2] 李若曼.浅析大学校园外部活动空间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几个
因素[J].安徽建筑,2011,(6):42-43.
[3] 金庆庆.大学校园主要户外空问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同
济大学,2006:28—30.
[4] 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
业大学,2009:125—148.
【s] 高峻,吴雅萍.合宜的人文尺度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华
中建筑,2006,(3):50—53.
[收稿日期] 2012一o4—19
[作者简介] 李静薇(1973一),女,黑龙江巴彦人,副教授,从
事建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