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形态,作为活化元素丰富了校园环境。行政办公
区位于基地东侧,临近香樟路,留学生公寓与行政楼
联系便捷,同时便于对外交流。
总体布局营造了环境友好、服务便捷的园林式校
园,图书馆、院系组团、活动中心、食堂等重要公共建
筑的服务半径控制在步行五分钟、400m范围内,同时
将错落有致、轮廓丰富的建筑界面展现给城市空间。
一期建筑对基地适宜建设用地进行高效利用,二期建
筑在统一的规划框架下弹性生长,并确保近、远期校
园建设的建筑形象完整,建筑风格统一,景观视野
均好。
2.2 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校园规模与服务半径,以通达
顺畅、联系便捷为原则,通过尺度适宜的环状路网联
系各功能组团,组团间以围绕景观核心的步行流线串
联,实现交通距离最短、景观视野最优。总体规划设
置了4个车行出入口,确保校园各功能区良好的可达
性。临近香樟路为校园主人口,连接校前区广场与礼
仪广场。基地北侧对应景观轴线设置校园次人口,满
足文体区对社会开放的功能需求。基地南侧为对外
联系人口,方便家属区与校园联系。基地东侧为货
物、后勤入口,确保生活服务与货物运输对校园环境
影响最小。校园部分路段采用分时段限行的方式,解
决钟摆式人流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建筑路面采取相
应的冬季防滑措施,减少冰雪路面带来的安全隐患。
停车场主要布置在校园出入口,重要建筑、活动场地
周边,方便就近停车。
2.3 景观体系
景观设计结合学校学科特色,融合长春独有的寒
地园林城市特质,营造了“刚柔相济、筑景并秀”的景
观体系。生态景观带贯穿校园全区,将建筑组团、人
行步道与休闲广场紧密衔接。教学科研区核心景观
围绕礼仪轴线、文化轴线与景观轴线展开,建筑组团
围合出大气恢弘的校前景观区、步移景异的文化景观
区及动态流畅的生态景观区。院落布局形成了内敛
到外张、私密到因借、封闭到开放的空间序列,粗犷中
显细腻轻灵、大气中见婉约清幽。承载校园记忆的人
文建筑景点散布于环境之中,沧桑的历史在这里延
续。结合基地既有溪流聚水成湖,形成了生生不息、
人工水系与线性水系相结合的中心水景区。适度的
水体环境对寒地校园空间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具
有重要作用。为避免以往寒地校园“形式化”水体造
成的诸多使用问题。规划设计对水体的边界、形态、
容量等要素精心控制,确定了占校园面积3% 的最佳
水体配比,以形成适宜寒地气候的稳定生态系统。同
时设计了多层次的水岸、栈道、广场与小品,叠合水体
空间、临界水体空间、交织水体空间相映成趣,灵动秀
美,夏季水体除尘降噪,冬季则成为良好的冰上运动
场地。绿化体系充分考虑寒地气候影响下景观的季
节性营造,选择适宜寒地的树种、植被,针叶树、阔叶
树与灌木树合理配置,建构了良好的景观绿化碳汇系
统,结合枯山水等造园手法,确保校园冬季常青、夏季
常绿,实现自然赐景与人工造景的完美结合。
2.4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特征与工程院校特
色,实现经济、适用与美观并重。建筑形态顺应当地
主导风向和太阳辐射,采用三面围合的群体适寒模
式,通过缓冲空间转承避免冷风直接渗透,南向的腔
体空间作为冬季吸收太阳能的储热器,降低建筑能
耗,实现经济运营。主要活动场地和建筑入口广场置
于避风区,提高了冬季室外空间的舒适性,夏季则有
利于自然通风。经数据模拟与分析确定的屋面曲线,
有利于利用冬季主导自然风吹走屋面积雪,降低雪荷
载。项目应用了多层次、全方位适宜寒地气候与经济
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最大化使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
光,最小化矿物燃料使用,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可持续
发展的校园。
建筑的形体语言将长春地域文脉、现代建筑品质
高度融合,采用规整外廓、阳光院落、实体墙面、坡式
屋顶,以生长态势与基地环境共生。柱廊、拱门、柱
式、山花等经典建筑元素经现代设计手法演绎,以清
晰的逻辑简化抽象,地域特色文脉符号融入粗犷而坚
实的外表下,体现了工程院校厚重典雅、刚毅大气的
建筑特质。建筑色彩以温暖的米黄为主基调,增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