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其规律性,以构建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体系,也要获取
具有科学价值的定量性数据,将规律性与定量性研究相结
合,便于直接、具体的指导城市景观微气候的规划与建设。
3 微气候感知模型与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的建立
3.1 微气候感知模型
微气候感知是人们对景观空间微气候环境的一种体验
感受,而热舒适度可作为一种人们对微气候环境综合评价
的标准。热舒适度包含了微气候条件和人类行为两个方
面,是一种人们对热环境满意度的精神体现。对热舒适度
的深入研究,可有助于全面获取人们对景观空间的微气候
感知评价,掌握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建立系统的微气候感知
模型,为科学的定量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外学者Nikolopoulou是最先开始研究户外热舒适度
与使用者行为的,其研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通过观测研究发现,单一的从生理上对热舒适
度进行评价并不全面,物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也需要作为影
响人类热舒适度评价影响因素被考虑在内。Thorsson ¨得
出了和Nikolopoulou相似的结论,认为影响微气候感知的要
素既包含景观空间物理因素对人们的影响,也包括热舒适
期望值在内的心理因素。E~asson-j 等通过观察与访谈发
现,气象参数、景观空间的功能、心理因素等将会是影响人
们对景观空间热舒适度评价的重要方面。
以上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对热舒适度评价影响因素虽
然逐渐趋于完整化,但至今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热舒适度
评价体系,由此研究成果暂不能直接指导城市景观空间微
气候的优化。因此,通过整合这些因素,建立全面、系统、科
学的微气候感知模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开展。
3.2 城市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
在冬季,人们会聚集在街道朝阳的一面,寻找背风的场
所。在炎热的夏季,他们则聚集在有树木遮阴或习习凉风
的公园座椅和草坪上。这些空间环境特征正是不同的景观
元素在空间上的组合所形成,成为一种包含隐性微气候感
知的空间配置模型。如果可能发现某一景观空间的空间配
置模型影响微气候的模式,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具体的设
计以改变该空间配置模型,进而通过设计与优化形成人们
理想的微气候环境。
Sanda Lenzholze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将获取的人们
对某些空间环境特征的微气候感知记录在“集体认知地图”
之上,并进行微气候测量来验证人们的微气候感知是否与
空间气候特征相符。研究发现人们的微气候感知与实验所
测得的微气候数据相吻合,进而以此建立了具有微气候特
性的城市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该模型将来可作为人们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设计目标与构成对象。R Emmanuel通
过观测模拟人们在不同街宽比与地面铺装条件下的热舒适
性,发现通过改变城市街谷表面反射率并不能有效地改善
热舒适度环境,而增加街谷的阴影遮蔽度却能根本上优化
街谷微气候环境,进而提出了“阴影增长”的空间配置模型。
以上研究成果均是在获取人们对景观空间微气候感知
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系统验证,发现城市景观空间中现存
的空间配置模型,将规律性研究与定量性研究相结合,进而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地优化策略。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4 结语
该领域的研究现呈现出定量化、信息化和多学科交叉
研究的趋势,深入研究城市景观元素改善微气候环境的机
制,通过优化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和选择最佳景观元素来改
善微气候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该领域的问题和进
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 规律性与定量性研究相结合。众多学者对城市
景观元素改善微气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受研究方法和
技术手段的限制,所得的研究结论多数都是单一的规律性
或定量性成果,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
段的整合,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2) 需要进一步探索城市景观元素的组合形式,发掘
景观元素一微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系统的城市
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便于直接指导城市景观空间微气
候的规划建设。
(3) 由于热舒适度评价受心理、生理、物理及社会等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不
同的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比较研究,以利于构建更
加系统的微气候感知模型,进而搭建起人一微气候一景观
空间的互动模型,形成系统科学的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 [加]迈克尔·哈夫著.城市与自然的过程——迈向可持续性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