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粉沙质泥岩;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厚层状砂
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底部夹一层厚
约3 Ill紫红色泥质粉沙岩。地层岩性复杂,岩石力
学性质差别较大,砂岩及石英砂岩岩体坚硬,性脆,
力学强度高;粉沙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层岩性较
软,力学强度低。
上坝址河床部位风化浅,微风化岩体埋深小于
15 m;左、右岸坝肩岩体强风化带下限埋深5—29 m,
从岸边至坡顶深度增加。坝址处断层不发育,只在
上游出露F,、F 、F 等3条断层,皆为次生小断层,规
模小、延伸短,对坝址建筑物稳定没有影响。
D:Y‘层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层岩性较
软,力学强度低,属于软弱夹层。根据钻孔资料显
示,左坝肩在高程252—272 ITI夹有6层,厚度0.1—
1.6 1TI,226—227 m见5层,单层厚度0.02 in,高程
241—242 In及223—227 1TI软弱夹层较发育;右坝肩
280—281 m高程揭露2层,264—271 1/1夹有3—5层。
中厚 厚层泥质粉砂岩夹层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质
较好,薄一极薄层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局部层面
间受挤压有泥化现象。
2.1.2 枢纽布置方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及坝后
式发电厂房两部分组成。溢流坝段布置在河床中
间,坝后式厂房布置在河床左岸。
根据地质勘探成果,上坝址两岸坝肩软弱夹层
发育,左坝肩分布范围在高程223—272 ITI之间,右坝
肩分布在高程264—281 111之间,岩层倾角较缓(1O。一
37。),对坝基抗滑稳定影响较大,须进行专门的处
理。故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对软弱结构面采用
混凝土洞塞的工程措施,提高软弱结构面抗剪能
力,从而提高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左、右岸非溢流坝段和溢
流坝段组成,总长252 nl。坝顶高程274.5 in,顶宽7 m,
最大坝高为91.5 m。左、右岸非溢流坝段分别长
120 nl和95 m,溢流坝段长37 in,考虑水库泄洪和排
漂的要求,设置2个表孔和1个中孔。表孔布置在
溢流坝段两侧,单孑L宽度11 m,采用开敞式实用堰,
堰顶高程259 ITI,每个表孔设一道弧形工作闸门。
中孑L布置在溢流坝段中墩内,进口底高程239 In,进
口处设平板检修闸门,孑L口尺寸为5 mX7.5 m(宽x
高),出口设弧形工作闸门,孑L口尺寸为5 mX6.5 ITI
(宽×高)。溢流坝采用底流消能方式,消力池长8O
m(含尾坎),宽33 In,池底板顶高程185.00 In,尾坎
顶高程196.00 Ill。
电站为坝后式地面厂房,布置在河床左岸,厂
房内安装两台机组,采用两机一管供水。引水系统
由坝式进水口、坝内埋管、坝后背管组成。进水口
布置在左岸非溢流坝段,进口高程222 In。坝内埋
管及坝后背管管径4 ITI。主厂房(含安装问)长32.4
In,宽13 m,净高11.2 m,主厂房内安装2台单机容
量8.3 MW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安装高程191.40
m。副厂房布置在主厂房上游侧厂坝间平台上,长
32.4 m,宽15 I13。为满足枢纽向漓江补水的要求,在
厂房引水管分岔处另设置一条管径为1.2 m的补水
管,补水管出口端设固定锥形阀。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枢纽建筑物布置情况,
施工导流选择枯水期导流方案,采用隧洞导流、河
床一次断流的导流方式;汛期利用坝体缺口与导流
洞联合泄洪。导流隧洞布置在右岸,为无压隧洞,
采用城门洞型,断面尺寸为7 m×10.02 m(宽×高),
洞长390 ITI。
本方案混凝土工程量约54万in ,混凝土全部采
用人工骨料,考虑从坝址下游约19 km的三街镇石
料场和约30 km的严关镇茅梨山料场开采。本方案
土石方开挖共形成弃渣约106万m (松方)。
2.2 下坝址
2.2.1 地形地质条件
下坝址位于小溶江下游峡谷出口处,河谷为狭
窄的“V”型横向谷,河流平直,自西向东流,坝线下
游拐向北东向。河水位约190 nl,水面宽30 ITI左右,
水深0.5一1.5 In。左岸地形较陡,岸坡天然坡度为
40。一5O。,310—360 ITI高程为平缓山梁,宽度约180
1'1"1;右岸地形较缓,天然坡度为30。一40。。正常蓄水
位270 In时,坝顶长度约230 m。坝址左、右岸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