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637 m。断面分为圆形和马蹄形两种型式,钢筋混
凝土衬砌段断面为圆形,洞径5.2 m;喷锚衬砌段断
面为马蹄形,洞径6.3 m。引水隧洞设计最大流量
89.69 m /s。调压室与引水洞出口连接,采用埋藏式
布置,形式为水室式,由上室、下室、竖井与交通洞
等建筑物组成。
地下厂房位于河道左岸协力波斯村上游2 km处,
由厂房主洞室、主变主洞室;母线洞、进风洞、排风
洞、尾水管、尾水洞、主变运输洞、进厂交通洞、出
线洞、尾水明渠及出线平台等建筑物组成。
泄洪洞位于大坝右侧,由导流洞改建而成。
2 工程建设特点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具有“四高一深”的特点,
所谓“四高”,一是工程所在地海拔高度近3 000 13'1;二
是地震基本烈度高,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三
是两岸坝肩开挖边坡高,高度达250 m;四是引水发
电隧洞埋藏深,地应力高。所谓“一深”就是大坝基
础覆盖层深达150 m。这些特点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
挑战。
2.1 交通及自然条件恶劣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帕米
尔高原,降雨量少,植被稀疏,风沙大,高寒缺
氧,昼夜温差大。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冬季常因大
雪封山阻断了对外的交通。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冰
雪水融化后又常形成泥石流而中断交通。下坂地水
利枢纽施工所需设备及水泥、钢材等原材料需从
320 km外的喀什地区运进。这种交通状况严重影响
材料设备的运输以及建设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加
之山区冬季寒冷时间较长,施工期较短,对工程进
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2.2 区域构造稳定性差、地震基本烈度高
工程大地构造单元位于西昆仑褶皱系中部,该褶
皱系西南与喀喇昆仑山褶皱系相连,北与南天山褶皱
系接壤,东与塔里木地台相邻。
区域属构造稳定性较差地区,近场区位于米亚活
动断裂带和喀喇昆仑活动断裂带围限的构造上相对稳
定的帕米尔一西昆仑抬升块体内,新构造以间歇性整
体抬升为基本特征。
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场地设计谱场地地
表峰值加速度采用地表峰值加速度0.309g。
2.3 覆盖层深厚,给坝基防渗带来挑战
下坂地坝基覆盖层深达150 m,成分复杂,主要
以漂石、块石、砾石及砂为主,结构杂乱、岩相变化
2
大,最大粒径达10.0 m以上,其岩性为花岗岩、片
麻岩、片岩及灰黑色变质岩。由于覆盖层地层结构松
散,无胶结,均一性差,中间夹有砂层透镜体、大孤
石及架空现象,渗透性强,这种地质条件在国内外水
利水电工程基础防渗处理中是罕见的。
3 坝基处理
3.1 坝基开挖
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地层主要由元古界变质
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坝址处为u型河谷,
左右岸基岩裸露,下部有部分崩坡积物覆盖。左岸岸
坡约54。,右岸岸坡约7O。一90。。钻孑L ZK 揭示坝址
处河床覆盖层最大厚度为147.95 m。深厚覆盖层主
要分为5层:崩坡积块石和碎石层、冲洪积层、湖积
淤泥质粘土及软粘土层、冰水积砂层、冰碛含漂块碎
石层及冰水积含块卵砾石层。
坝基表层分布的Qi粉细砂及壤土疏松,压缩
性大,全部清除;坝基范围内的两岸岸坡上的崩坡
积体结构松散,对大坝的变形不利,全部清除;湖
积淤泥质粘土(Q )及软粘土层(Q )埋藏浅,厚度
较薄,坝基处分布范围不大,予以清除,开挖底高
程为2 875.oo m。
冲积砂砾石层Q 位于现河床表部,一般厚度
6.0~18.0 m,左右岸较薄,主河流底部较厚,以细
粒为主、结构松散,抗液化性差,予以清除,开挖底
高程2888.00 m,设计坝基土质边坡开挖边坡不陡于
1:I.5。
3.2 坝基粉细砂层处理
冰水积砂层分布于河流凸岸,属上更新世晚期
沉积物。砂层极不均一,相变较大,根据颗粒组
成、结构及岩性可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3个亚
层:上层以中、细砂为主,纯净、松散,埋深16.0
~ 31.0 m,干密度平均值1.53 g/cm ,相对密度大
于0.5,标贯击数u6 =14—20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