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
的核心。当前。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呈现出存贮介质多
样、记载内容丰富和数量剧增的特点。按水利档案的
存贮介质分,有纸质、胶片、磁带、硬盘、软盘、光盘
等;按水利档案的记载内容分。有勘测规划设计、水
文、水政、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汛
抗旱、科技研究、工程建设和管理等。为了更便捷地
管理和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整合水利档案
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一是以水利信息网络为基
础,不断完善水利档案信息网络,拓展网络的覆盖范
围,扩展网络的互联带宽,满足水利档案信息的接
收、整理、传递、存储等方面的要求,实现水利档案归
档、编目、查询检索和借阅管理的自动化。二是以信
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各级水利档案
数据库建设。构建水利档案统一的接收、整理、保管
和提供利用的平台,完善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定
期公布开放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建立水利档案
信息更新、发布、共享机制,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公
开和共享水平。三是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采用云计
算等新技术开展水利档案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将更
多的水利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
设施提供共享。
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水利档案信息化发展的
关键,是加强水利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绝大多
数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根本适应
不了水利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水
利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
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
络技术。为此,要根据水利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和
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计划和激励机制,
加大引进和培养水利档案信息化的创新型人才和
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科学、素质过硬的
水利档案管理队伍,为水利档案信息化提供不同层
次的人才保证。
· 环球水信息·
国务院近期批复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环保
部拟定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Ol1—
2030年)》,为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
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
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是记者6日从水利部召开的《全国重要江河
湖泊水功能区划》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表示,编制和实施
水功能区划,就是要根据我国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定位,实现
分类管理和保护,以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省区
间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
应,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我国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全国多年平均总缺水
量为536亿m,,主要由于河道外供水不足、超采地
下水和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所致。一些地区水
资源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引
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状况十分严重,2010
年监测评价的3 902个水功能区中,水质达标率仅
为46%;17.6万km河流中,38.6%的河长水质劣于
Ⅲ类;339个省界断面中,有48.7%的劣于Ⅲ类。
“由于江河湖泊水域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和保护
要求,出现了用水和排污布局不尽合理、开发利用与
保护的关系不协调、水域保护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影
响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陈明忠说。
据介绍,《区划》范围包括国家重要江河干流及
其主要支流,重要涉水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国
际重要湿地和重要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跨流域调水水源地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国家重点
湖库水域,主要省际边界水域、重要河口水域。
《区划》分为两级体系。水功能一级区分四类,即保
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二级区划在一级区
划的开发利用区内,具体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
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
区、排污控制区七类。全国一、二级水功能区总计4 493
个,81%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为Ⅲ类或优于Ⅲ类。
《区划》明确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影响水资源保
护、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开发利用
活动;保留区作为今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留的水
域,原则上应维持现状水质;在缓冲区内进行开发利
用活动,原则上不得影响相邻水功能区的使用功能。
如果对相邻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产生影响,需履行
必要的审批或论证程序,流域机构应提出处理意见。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