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对枢纽工程和库区堤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
于河床淤积,使黄河主流摆动,造成河岸崩塌,对堤防
造成严重威胁。每年护岸防洪工程都要耗费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通过近几年的治理,风蚀面积从750
hm 减少到现在的217 hm ,侵蚀数模为8 000 t/kin
a o
(3)土壤次生盐渍化。项目区长期受黄河水顶托
补给,地下水位高,枢纽运行灌溉期间地下水埋深在
0.5 m左右。当春夏之际来临时,气温高、风速大、蒸
发强烈,地下水在毛管作用下上升至地表面,不停的蒸
发,使盐分停留在地表土壤中而形成盐化土壤。项目
区内盐渍化土壤占总面积的80% 以上,土壤盐渍化严
重限制植物根系生长和种子萌发,使植被盖度低,且增
加了生态治理的难度。
4 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4.1 工程建设布局
从项目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的恶劣
自然生态条件出发,针对恶劣生态环境对枢纽构成严
重威胁的客观现实,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
理、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进行水土保
持综合治理。在风沙区建设以草方格沙障为基础的防
风固沙林;营造以柠条为主要树种的防风固沙林,其间
的丘间低地直接造林,东南部平缓的覆沙地和部分盐
碱滩地,实施封沙育草,并辅以补植补播措施,恢复天
然植被,部分盐碱滩地,营造沙枣、柽柳、旱柳等耐盐性
树种,在办公楼周围和土壤条件好的地区种植景观树
种、草坪和花灌木。同时围绕水土保持林建设,修建作
业路、网围栏、引水工程、抽水泵站等设施。对已建苗
圃进行补充,完善基础设施。
4.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建设条件有利。①土地利用条件优越。项目
区的土地利用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土地使用权
属管理局所有,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规划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② 水资源充足。项目区降水量为142.7
n'lnl,有限的天然降水不能满足造林初期植物生长的水
分需求。但因为项目区紧邻黄河,并属三盛公水利枢
纽库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正常蓄水位1 055 m,而
项目区的海拔高程为1 040~1 070 m,由于黄河水大
量的侧渗补给,地下水位较高,潜水埋深1~5 m,含水
层厚度30~60 m,绿化配套灌溉工程完全能够满足苗
木、草坪生长灌水的水分需要。③种苗来源充分并可
靠。黄河工程管理局有多年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亦
有多年的育苗经验。现有苗圃1处,只要加强苗圃的
基础设施建设,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实施水土保持生态
建设的苗木需要。④基础设施完备。项目区周边交通
较为发达,有110国道、黄河水运、包兰铁路和正在兴
建的高速公路,乡村公路也在不断发展。电力、通讯等
基础设施均较完备。
(2)政策环境有利。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实施,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蒙古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一个最重要的切人点,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
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
要的生态防线”的战略目标。这就为项目的实施创造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技术条件完善。黄河工程管理局防风治沙经
验丰富,技术力量比较强大。多年来,从事生态环境建
设技术人员和职工在开展防风固沙、综合治理等方面
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
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找到了有效的治理与开
发模式。
(4)社会基础良好。黄河工程管理局高度重视生
态环境建设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机制,加之广泛的宣
传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为改善生态环境做
着积极的努力。再加上已往的治理实践,使广大干部
职工认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治沙与自身
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利害关系,这些都为项目的实施
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各项治理措施实施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
合理,林地面积增加为919.15 hm ,占项目区土地总
面积17.95% ,牧草地面积增加为214.95 hm ,占总土
地面积的4.2%,封禁治理868.3 hm ,占总土地面积
的16.96% ,现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系统趋于良
性循环。 (编校:常淑英)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