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塌沿S形浅层压扭性滑裂面发生,滑塌后边坡向
后推移了约6m。滑塌面顶端约24m范围内,残留边坡近
于垂直,为呈波浪形的压扭性滑裂面;下部表面岩体破
碎,裂隙发育,含大量板岩挤压破碎带。滑塌堆积体以
松散堆石为主,分选性差,夹杂有8块约1Om3的块状砂
岩。现滑塌面存在多处倒悬块石和多处挤压张性裂隙,
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3 滑塌面清理措施
根据滑塌后现场观察,滑塌面存在多处倒悬块石和
多处挤压张性裂隙,岩石表面极为松散破碎,潜在安全
隐患大,须处理后下部方能进行作业。
3.1 爆破处理
对松散破碎岩体及滑塌体内夹杂的大体积块石,采
用裸露爆破方式使其崩落。爆破人员采用自上而下的顺
序人工掏槽,在槽内放置乳化炸药,并用泥土或细渣料
覆盖封闭槽口。一次性起爆能将主要危石崩落,同时也
能促使大部分松散堆积料滑落,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堆
积坡度,为下一步人工处理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
3.2 人工清理
人工处理主要针对滑塌面表面危石。成立专门的排
险处理小组,由施工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并进行专门
交底,排险人员佩戴安全绳和防滑鞋。排险时坚持“高
挂低用”原则,从滑塌面边线顶部打设安全栓桩固定安
全绳,采用“自上而下、平行下降” 的原则分层逐步向
下清理,确保清理过程中排险人员不被下落危石伤害。
在人工清理的全过程中,指派2名以上安全员在塌方边
线以上及安全绳的栓桩附近进行安全观察,防止顶部有
物料坠落而伤害到排险人员,以及对安全绳的牢固性进
行检查。
3.3 反铲处理
反铲处理主要针对滑塌面24m以下部位。该部位存
在板岩挤压破碎带,岩石松散破碎,极不稳定且方量较
大。通过恢复原上山重机道路(路口需人工砌筑M10浆
砌石形成挡墙,后用反铲就近挖渣回填形成路面),
CAT330B反铲沿原路行进至原预留的第二条马道高程,
向上游侧修筑约80m长的“之”字形重机路,进入第一
条马道。按照从“上游向下游推进,从上向下清理” 的
原则,将滑塌面24m以下部位的松散岩体清除至开采高
程。当清理完成后,CAT330B反铲装25t自卸车,将此
次滑塌及清理下来的岩石运输至料场山脚处。部分体积
较大的滑塌岩石,现场解炮后一并清除。
3.4 安全措施
(1)对滑塌面不稳定体进行监测,采取喷油漆、插红
旗等方式标识。每天派专人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对滑塌面顶部以上20m 范围内安排专人巡视,
检查是否有深层裂缝产生。
(3)对排险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4)处理时指派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5)在上山道路路口及排险区山下桥梁位置指派安全
员,排险期间禁止任何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排险区域。
3.5 边坡采取浅层与深层相结合的支护方式处理
危岩排除完成后,对边坡进行了加固处理,采取了
以下措施:
(1)210m高程以下采用 25@200×200L一600的系
统锚杆加固。
(2)210m高程以上采用声25@1000×1000L=1000的
系统锚杆及锚索(10000kN,L一30m,间距10m)梅花
形交叉布置。
所有支护面采用C20喷混凝土,挂 6.5mm 钢筋,
双向问距20cm。
4 结束语
边坡支护工作于2008年12月完成后,对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