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新疆牧区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岳川
(新疆农牧区水利规划总站,新疆鸟鲁木齐830000)
[摘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天然草地面积辽阔,但草地生产力低,
在生产利用中存在草畜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和水草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牧区
水利建设对新疆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牧区水利建设投入、尽快建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投入不足;建管并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效节水技术亟待加强
中图分类号:w 21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088(2012)01—0o47—02
1 新疆牧区概况
1.1 新疆牧区基本情况
新疆疆牧区草原面积0.56亿hm ,占全疆绿地面
积的86%,是耕地面积的l4倍。可利用面积O.47亿
hm2
,其中0.3亿hm2是基本草场,占全国可利用草场
的24%。占国土面积34.4% ,位于全国六大牧区之
一
,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战略地位。由于受特殊的自然地
理条件的影响,新疆牧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条
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加上多年来人口和牲畜的增
加,草原超载过牧,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草原退化、
沙化、荒漠化严重,严重威胁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影
响着新疆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由于新疆草原牧区牧
民生产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游牧进行畜牧业生产,缺乏
饲草料生产和畜产品加工的支撑,增收异常困难。新
疆牧区主要由23个牧业县(市)和l4个半农半牧县
(市).287个牧业乡、183个地方国营牧场组成。新疆
游牧民大多居住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山地构成
的牧区。绝大多数县地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其
中国家级贫困县l0个、自治区贫困县4个、易灾县27
个,这些县的贫困人口也主要分布在牧区。牧区县
(市)数占全疆县、市总数的42.5%。总面积64.95万
km2
, 占全疆的39.1% ;截止2009年底,牧业总人口
ll6.47万人,27.58万户,其中,定居牧户1O.65万户,
目前仍有l6.93万户牧民尚未实现定居,占牧民总户
数61.4%。
1.2 新疆牧区基本特点
(1)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新疆深居亚
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环山,地形闭塞,属内陆温
带、暖温带荒漠区。从北到南由阿尔泰山、准噶尔盆
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
貌结构,使新疆既有高山、盆地,又有平原绿洲和戈壁
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150 mm,蒸发强
烈,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天然植被几乎无法靠雨水滋
养,需要依赖河水与季节性洪流浸润、地下水以及沙地
湿沙层水分来生长。
(2)牧民常年游牧,居无定所。放牧是草原畜牧
业的基本特征,四季转场,常年游牧是新疆天然草地的
传统利用方式。逐水草而居成为千百年来游牧民的基
本生产生活方式。
(3)草畜不平衡、季节不平衡、水草不平衡。新疆
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天然草地
面积辽阔,但草地生产力低,在生产利用中存在草畜不
平衡、季节不平衡和水草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荒漠草
地是新疆季节性草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疆草地总
面积的46.9% ,温性荒漠草地多作为春秋场或冬牧
场,在新疆畜牧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
于地表缺水,使荒漠草地生产力得不到发挥。荒漠草
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非常困难。
新疆畜牧业之所以不能稳定发展,主要是受制于季节
不平衡和草畜不平衡。解决两个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是
加快草料基地的建设进程,通过种草种料增加草料储
备,实现冷季舍饲,并逐步改冬牧场和早春放牧场为暖
季利用,把草地畜牧业发展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
因此搞好牧民定居的关键是搞好草料地建设。应当特
内蒙古水利 2012年第1期(总第137期)
别指出的是,新疆属于干旱地区,为灌溉农业,水利是
草料地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定居点既要解决人畜饮
水,又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灌溉水源,否则即使建成了草
料地,也不可能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因此,牧民定
居,水利先行,在草料地建设中必须以水利建设为中
心,确保灌溉水源。
1.3 游牧民定居现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聚居的草原牧区,游
牧民族主要包括哈萨克、蒙古、克尔柯孜、维吾尔、塔吉
克等少数民族。2008年底,全疆有牧民27.58万户,
116.47万人,占乡村总牧户和总人口的11%。
为改变牧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转变传统的生产生
活方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立足资源环境特点和牧
区生产生活实际,于20世纪80年代做出了实施新疆
牧民定居建设的战略部署,重点解决牧民安居乐业和
牲畜冷季舍饲问题。牧民安居乐业,就是要让分散居
住的牧民从山上走到山下,集中建设好设施齐全的居
所和必要的生产设施,从根本上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和水平。牲畜冷季舍饲,就是在水土光热条件匹配的
平原区域建设高标准饲草饲料基地,进行人工灌溉种
植饲草,满足牲畜冷季舍饲饲草需求,使牧民定得下、
稳得住、能致富。在新疆,水又是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
的前提条件,因此,新疆的牧民定居是以水定地,以地
定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的异地开发建设模式。
各地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统一规划
牧民住房棚圈,统一规划饲草饲料地,统一规划牧民定
居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
策,推动牧民定居建设。经过多年实践,自治区已经形
成了村落式集中定居、插花定居、搬迁定居等多种模
式,总结出了“三通”(通水、通路、通电)、“四有”(有
住房、有棚圈、有草料地、有草料棚/青贮窖)、“五配
套”(学校、卫生室、商店、文化室、技术服务站相配套)
的牧民定居标准。
2 新疆牧区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牧区水利建设长期投入不足
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牧区水利建设,
再加上我区牧区经济落后,牧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
牧区水利建设起点低、起步晚,导致长期以来新疆牧区
水利建设进展缓慢。
2.2 牧区水利建设要建管并重
由于新疆牧区范围广,牧民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