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换向操作,实现供向大坝的冷冻水按要求改变进出
口方向。在供冷期间,可根据需要设定冷水的出口温度。
移动式冷水站冷冻水循环系统中设有流量计,通过
事先调整循环流量,同时按照流量计反馈的流量值,在
控制系统指示下实现控制供向大坝冷冻水的流量,并满
足冷负荷变化的需要。在冷冻水回路中引出很小部分冷
冻水进入风机盘管,通过调节进入风机盘管的减压阀,
保证一定流量的冷冻水进入两个风机盘管,并满足冷水
站冷负荷需求。
2.4 施工导流和水流控制
该工程施工导流采用河床一次断流,上下游土石围
堰挡水,江水由布置于右岸的导流隧洞下泄,主体工程
全年施工的方式导流。围堰设计挡水标准为1O年一遇标
准,流量为2140m。/s。
上游土石围堰最大堰高35.4m,堰顶宽10m、长
138.00m;围堰上下游采用1:1.5的堆石护坡防护,堰
基采用高喷灌浆防渗,防渗轴线长113.0m、厚1.0m,
最大深度53m。
下游土石围堰最大堰高10.70m,堰顶宽10m、长
105m,上下游坡面采用1:1.5的堆石护坡防护,堰基防
渗形式与上游围堰相同,采用高喷灌浆防渗,防渗墙轴
线长122.0m、厚1.0m,最大深度45.2m。
3 基坑开挖
基坑土方开挖采取白上而下分层开挖的方式,液压
反铲直接挖装, 自卸汽车拉运至指定弃渣场,前期根据
施工需要填筑围堰。局部边缘无法使用机械开挖部位,
采用人工剥离开挖翻渣,反铲挖装自卸汽车出渣。石方
开挖采取分区、分层按照自上而下、从外向内分层开挖
的原则进行施工。大面积开挖采取梯段爆破, 陡坡及面
积较小部位采取小梯段浅孔爆破,特殊部位采取控制
爆破。
在开挖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施工规划、
施工顺序以及设计体形在每层开挖时进行分块开挖,使
开挖、支护与机械出渣协调进行,形成流水作业,充分
发挥机械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在临近马道及底板基础面,预留2~ 3m 保护层,进
行保护层开挖。
4 混凝土施工
该工程混凝土主要包括拱坝坝体混凝土、消能塘混
凝土、引水系统进水口混凝土等,施工总工程量为6O
万m。。
4.1 入仓方式
主坝混凝土浇筑垂直吊运设备主要布置2台20t辐射
式缆机。此外在坝前布置1台MQ1260型门机,辅助缆
· 38 ·
机进行12~15号坝段混凝土浇筑;在坝后布置1台
MQ600型门机,进行消能塘混凝土浇筑。同时在进水口
布置1台MQ600型门机,除正常保证进水口混凝土施工
外,可辅助缆机进行19~21号坝段的混凝土施工。受地
形影响,加之后期消能塘边坡开挖调整,在进行右岸重
力墩混凝土浇筑时,先后采用了常规溜槽、缆机与布料
机相结合、负压溜槽与长臂反铲相结合、负压溜槽与自
卸车及长臂反铲相配合等一系列所能运用的浇筑手段。
4.2 施工工艺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强度,在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
积极借鉴、研发新的施工工艺,成功地应用了高压水冲
毛、多卡模板、滑模、翻模等施工工艺并采购制作了定
型模板,有效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计划按期
完成。
4.2.1 高压水冲毛
高压水冲毛主要应用于主坝混凝土仓号,有效地缩
短了备仓时问并减少了施工人员的投入,解决了传统人
工凿毛所形成的凿毛不彻底、耗时、耗力等不足,同时
提高了施工缝面处理效率和施工质量。
4.2.2 翻模施工工艺
三个泄洪表孔布置在河床坝段,每孑L净宽12m,堰
顶高程860.00m,堰面曲面长约27m。其中,高程
851.64m以下布置有挑水齿坎,高程855.24m 以下是半
径为30m的圆弧面,门槽以下为y一0.0605X 。 的曲面,
门槽上游面为X /3482+ (2()() y) /2002=1的椭圆面。
溢流面形状复杂,堰面插筋密集,施工难度大,技术要
求较高,采取传统施工工艺很难保证满足设计要求及施
工进度。采取翻模工艺,充分保证了施工技术要求及施
工进度要求。
4 2 3 滑模施工工艺
进水口高程823.00m以上原施工方案为散装钢模板
施工,计划工期约为10个月。而实际由于地质原因引起
开挖工期延长,距下闸蓄水节点时间约为6个月,考虑
金属结构、二期混凝土等施工,混凝土施工时间紧,为
了加快施工进度,优化施工方案,采取滑模施工。
滑模施工具有速度快、结构简单、成本低、质量可
靠的特点;滑模施工日平均进度2.5m,按30cm分层浇
筑, 同时滑模施工具有连续性,减少了施工缝,表面平
滑,外观平整,结构封闭,安全可靠。
4 2.4 多卡模板施工工艺
该工程主坝段四周采用悬臂模板,模板面板规格为
3.0rex 3.1m (宽×高),以折代曲,将误差控制在相关
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同时横缝采用定制的球形键槽模板
镶在多卡模板上的方式,避免了拉杆对混凝土下料、振
捣的影响,充分保证了坝体混凝土的振捣质量及外观质
量,减少了施工工序,从而有效地加快了施工进度。
4.3 温度控制
4.3.1 温控原则
为满足设计混凝土温控要求,基础约束区采用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