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房改造:采用内保温的墙面上难以吊挂物件,甚至安设窗帘
盒都相当困难,在旧房改造时,从内侧保温存在使住户增加搬
动家具、施工扰民、甚至临时搬迁等诸多麻烦,产生不必要的纠
纷,还会因此减少使用面积;外保温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发生,
当外墙必须进行装修或抗震加闽时,加做外保温是最经济、最
有利的时机;(63新建工程如采用内保温,房屋内部装修等作业,
必须等待内保温做好后才能进行;而采用外保温,则可以与室
内工程平行作业。
2.4供暖节能技术
太阳能低温底板辐射供暖是冬季以35℃ ~45℃的热水做
热媒体,用湿式或者干式的方法将加热管埋设在地板中的辐射
放热供暖方式。他利用埋设于地板内的塑料管材把地板加热,
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具有供热性能稳
定、室温均匀、舒适、节能、免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是一种理
想住宅户式供暖方式,可比传统的散热90%左右。因为地板辐
射供暖所需的热媒温度较低,可选择热源范围比较广泛,如利
用太阳能、地热及其他低品位热源作为地板供暖的热源就是一
种理想的热源。
2.5使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
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
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
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低碳建筑要实现实质的技能减排,就需
要更多的利用无碳排放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例如充分的利
用自然光照明、建筑自然通风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应用被
动式节能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并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
特点
+-{ 圣+— +_ +-圣+-量+_ +-量+_量+-圣+. +- +-量+_圣 量+-量+- +-圣
(上接第155页)
城区原有护城河贯通“六沟一渠”和多处池塘,暴雨来临之
际,沟、河、渠、塘就近接纳地表径流,形成强大的调蓄功能,极
大地延缓了径流洪峰的形成。目前,城区池塘、护城河正在消
失,沟渠受到严重挤占,不仅极大削弱排水能力,而且调蓄能力
消失殆尽,这将加速径流洪峰的形成。
3.1.3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市排水设施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缺乏统一
的大排水规划,建设标准低和预留发展余地小,随着城市的快
速扩张,存在新老城区“两片天”问题,老城区排水能力低、新城
区瓶颈现象严重,局部反水、积水等问题突出。当然,这不仅有
规划建设原因,还有设计规范标准低等问题。
正是城市“雨岛效应”、降水调蓄能力的丧失和排水能力的
不足,使得内涝灾害隐患加大。
32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事业发展极不均衡
3.2.1县乡(镇1差异显著
县城排水基础设施虽然不足,但起步较早,已初具规模。尤
其近年来,污水处理、污水管网、污水泵站、雨水管网及排涝泵
站等一批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实施,使得县城排水功能日趋完
善。
对乡镇而言,排水与污水处理事业不容乐观,基本无规划、
无体系,绝大部分乡镇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无组织排水,更无法
3 结论
传统技术里也存在低碳的、环保的、耗能低的技术,例如苯
板保温技术、陶土夹心墙建造技术、木结构填充岩棉等技术,这
些传统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减少了二氧化碳和硫的排放, 能的
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在低碳建筑设计中对于新型技术的探索十
分必要。利用新型的能源控制技术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一些
可再生资源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诺丁汉大学设计的一座零碳排放的大
楼,它利用阳光、地热和雨水解决大楼的用水、用电的问题。大
楼的主题外墙由设有夹层的两层立面玻璃组成,这样大楼的制
冷制热都可以在夹层中完成。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发电可以完全
满足大楼的用电需要。
低碳的建筑设计具有低碳、节能、环保这j个特点,这种设
计概念与我国提倡的节约型社会的慨念是紧密联系的,它完全
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低碳环保设
计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今后发
展的一个趋势。做好低碳环保设计,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
可持续经济都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还急需加大低碳节
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大家都来关注低碳建筑和绿色的环境,
这样才能从根本 推动我国低碳环保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J 陈科良,刘建龙.低碳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巾的应)~tJlJ】
建筑节能,2013(1 1).
f2] 杨梅兰.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趋势探讨lJI_建筑技术,2012(2).
【3]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_中国建筑节能年度研究发展报告IMI
北京: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010.
谈及雨污分流、污水治理、综合利用、防洪减灾等系统建设。
3.2.2县城配套体系不齐全
目前,县城排水仍属于属于混合制排水体制,雨污合流、截
流、分流体制并存,又以合流与截流为主,无论是小区收水和中
间输送等环节分流不够,水质水量波动大 .初期雨水处理和后
期雨水收集利用、污泥资源化、中水回用等综合利用等:工 程配
套尚未起步,大排水体系尚未形成。
3.3几点建议
①用大排水理念和高标准思想编制高起点规划,城镇排水
与污水处理、内涝防治等城市大排水事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② 统筹建设大排水体系,城市建设中要把坚持地下先行、
配套建设作为前提。
③ 以项目促进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从排水设
施建设、雨污分流、内涝防治、城市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中水
回用、污泥处置等领域积极编制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
争取中央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带动地方配套。
由此可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解决了城市排水事
业的“有法可依”问题,只要我们要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
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等原则,必将实现城
镇水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蚕
因本站资料资源较多,启用了多个文件服务器,如果浏览器下载较慢,请调用迅雷下载,特别是超过了5M以上的文件!请一定调用迅雷,有时候速度就会飞起哦,如果您的浏览器自动加载了PDF预览,文件太大又卡死,请按下载说明里的把PDF插件关闭了就可以直接下载,不会再预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