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围岩的渗透性
试验成果表明. 地下泵站区石炭系太原组
(C。t)地层透水率平均值7.02 Lu;本溪组地层透水
率平均值6.32 Lu;奥陶系(Ozs)灰岩地层透水率平
均值2.70 Lu。
电缆井石炭系太原组(Cst)地层透水率平均值
11.5 Lu;本溪组地层透水率平均值0.88 Lu;奥陶
系(02s)灰岩地层透水率平均值3.17 Lu。
1.4 主要地质问题分析
地下厂房奥陶系灰岩地下水埋藏于底板以下。
灰岩中基本无地下水;厂房上覆石炭系地层,砂
岩中仅含有少量层间裂隙水.水量微弱.该层中
分布诸多泥页岩相对隔水层, 与地下厂房围岩缺
少水力联系,地下厂房没有外水压力影响。
综上所述。地下洞室的主要渗漏水来自工程
运行期,一是出水侧出水竖井的高水头内水外渗;
二是钢筋混凝土管和钢衬管道接头处也可能存在
渗漏问题;三是大梁水库可能的下渗影响等。
2 防渗排水设计
2.1 N 层缺失区防渗设计
大梁水库右岸邻近泵站部位,N 黏土层分布
在站址区坡脚地段, 山腰以上分布不连续。且泵
站场地内未揭露到该层。
水库右岸(主坝右坝头至井西煤矿采空区段)的
渗漏形式是,库水经N:缺失区较薄的Q,、Q:黄土
层和风化破碎的石炭系砂页岩, 向井西煤矿采空
区产生永久渗漏。煤矿采空巷道的塌陷,恶化了
该段地质条件。根据估算,该段渗漏量为p=3 478
m3/d,约占库区渗漏总量的1/2。为减小水库渗漏
损失,避免煤矿采空塌陷区因渗漏而继续向库内
扩展,同时防止库水对泵站地下水造成较大影响.
在水库右岸采取帷幕灌浆防渗处理。帷幕灌浆自
右岸混凝土防渗下部起与高喷墙联接至矿采空区,
中间穿过泵站开关站西北角。形成一个与主坝和
井西煤矿采空区段间连续的防渗帷幕。防渗帷幕
单排布置,孔距2.0 m.帷幕伸入9 煤层及强风化
岩石下限不小于2.0 m,投影总长730.015 m,灌
浆设计标准为单位吸水量小于5 Lu。防渗帷幕的设
置基本拦截了该区渗水。
2_2 出水竖井和电缆井防渗设计
出水竖井和电缆井均穿透各种地层出露地面.
出水竖井出露部位在库区内,电缆井较靠近库区。
为防止沿建筑物渗漏,均采用全断面固结灌浆方
式进行封堵。
出水竖井自上而下全部进行固结灌浆.灌浆
孔排距2.0 m,环向夹角45o。交错角22.5o.向下
倾20。,深入岩石4 m,灌浆压力按高程变化,由
上至下为1~2.5 MPa。为防止出水竖井高压水外渗
对高压调流阀室产生影响, 出水压力平洞除固结
灌浆外在钢衬和混凝土衬砌结合部位设3排防渗
帷幕,灌浆孔排距1.0 m。环向夹角45。,交错角
22.5。,深入岩石30 m,灌浆压力为2.5~3 MPa。
电缆井固结灌浆范围自上至深入上马家沟组
二段(02s )厚层灰岩约25 in, 自上至岩石弱风化之
间(高程1 417 1 377 m)灌浆孔排距2.0 m,环向
夹角45。,交错角22.5。,向下倾20~,深入岩石4 m,
灌浆压力按高程变化. 由上至下0.2~0.6 MPa;下
段(高程l 377—1 297 m)灌浆孔排距2.0 m,环向
夹角45。,交错角22.5。,向下倾20~,深入岩石6 m,
灌浆压力按高程变化,由上至下1.0~1.2 MPa。
2.3 地下厂房排水设计
本工程的排水设计主要考虑主厂房和高压调
流阀室的顶部浅层排水。在主厂房顶拱处沿拱圈
交错布置4排和5排排水孔,环向夹角31.83。,伸
入岩石10 m.纵向间距4 m.主要排截主厂房顶
部渗水。排水孔内沿主厂房顶拱、边墙安装有直
径50和75 mm 的排水管.将渗水引入排水道中,
汇入主厂房右侧安装间下的集水井内,形成了主
厂房的整体排水系统。其中PVC波纹透水管开孔
率要求不小于15%,施工和运行期间应针对局部